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摩诃止观义题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天竺别集》卷下
所举《摩诃止观》,即天台智者己心妙證圆顿佛乘举行之枢妙,目为止观》;
梵音之兼富,复号《摩诃》。
宗一代之圆经,的指《法华》之妙部。
广开顿解,亘涉六章
克示圆修,历陈十境
妙观明白,揽十法以成乘;
宝所坦夷,驾大车进趣
然则章门浩渺,即座难陈。
既其文义交通提纲可见,诚谓牵纲目动,振领毛随。
何者
观则一部文心妙境十乘行体。
若了斯旨,众义泠然
所言妙境者,妙即褒叹玄微,境即诸法实相
境不称妙,未异权乘;
不容鹿,何名绝待?
泛论诸法,尽是大车
曾不间于色心亦何分于情器?
大品》则色香中道,《华严》则尘刹遮那。
良由万法虚融,故得一尘圆遍。
然若克论修观必观,先约内心心境
若融则十种明心,首示则三科简识。
为正观白牛之妙运,作道品宝炬庄严
百界无遗,曜千如而顿在。
故使一家谈理百代未闻。
若非修性自他不具彰其德用;
未收生佛依正,不足显彼圆融
故今观一念阴心,须分三种境相:一者理性境,二者修德境,三者化他境。
理性一念性体万法顿圆。
百界色心,无毫釐而不具
三千因果,无针芥修成
不谈迷悟之端,岂涉晦明之变?
故彼净秽,一一色心,若秦鉴之顿彰,犹帝珠之互现。
一念无念,则诸法皆空。
茍亦非空,则诸法咸假。
空假不二,法尔常中。
语境三谛宛如论理三因具足
荆溪云:「三千即空,性了因;
三千即假,性缘因
三千即中,性正因
空、假、中,本从境称;
正、缘、了,复受因名。
应知若对修成三,此则但名性一
修性开九,此则正是性三。
不然何以性起修,使万行咸成无作
由修显性,了三德全异有为
普现色身,顿应法界
念念三业化化无穷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问:「荆溪释此一文,特引阐提不断性善,诸佛不断性恶,意何所显」?
答:「对修研性,意显性常。
善恶二途,不出十界
修恶之极,莫若阐提
修善之穷,岂过诸佛!
二人论性,善恶俱存。
性善且对阐提性恶且论诸佛。
二人不二,三千理均。
故得阐提有成佛之期,诸佛有无谋之化。
金刚錍》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离下凡一念』。
不达此意,徒说唯心,岂同熏种梨耶?
神通应物者也」。
二明修德境者,盖约三千性净,三谛体冥。
二执元无,百非本绝。
为我众生久惑,性计万端,遂谈一念无生四句离著。
然立此修境,略有四意一者谓示三千三谛,性境本空,虽四性无生,而三千常住
二者为显事虽顿具,性本自然若非照性明修,妙理无容自显。
三者虽三千而常寂,虽二空不无与夺双忘,事理清净
四者为彰生境通,为九法之依,虽立双修之名,而但成于妙境
然此四意,初二多从空假后二在于中。
前既约性德具三,修德具三亦尔。
问:「此中三者,得约了因开三意否」?
答:「据顺二空顿忘四性,专以推检为能,多以荡著为用。
对后化他,即是三成九,此之离合,但就性论。
既是圆顿性三,何妨约三开九。
将行体,更无异途,如不思议境,境即是观,即斯意也」。
第三化他境者,忘惑则四句俱寂,赴机则四悉繁兴
盖由法性虚通,语默未之有碍;
真如无住自他以之同时
故理虽无名,应众名而逗物;
境虽无相,垂众相以赴缘。
涌若珠玉,照同宝鉴
是即中之假,方应用无穷
假而空,乃运为常寂
若身若说,不离三因
自若他,宁乖一性
《经》云「善能分别法相第一义而不动」,又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皆斯义也。
问:「此中方明妙境何以便说化他」?
答:「既许一念三千,三千何所不摄?
刹那百界何所不该
既知界界互通感应自然斯立
性德一念既尔,果满百界亦然
念念三业交参,身土互现,非由性具,果用何施?
故令自行化他,显成妙境,意在兹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