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汧阳县龙泉山普济禅院碑铭(并序 大中祥符三年 北宋 · 阎仲卿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金石萃编》卷一二九、汧阳述古编、道光重修《汧阳县志》卷一○、金石苑
伟哉,大雄氏之设教也!
始自周昭,降乎西土,绛传汉度,乃遍中华
群生得悟于三乘万化归于一印
超腾圣果,变金地有因
指救迷涂,周沙界无际
于是人寰之内,梵刹倾依
尘网之间,法轮常转。
上以助皇王异政,下以鼓洪海长澜
历代承宗空门相望,并蓍龟取鉴,酌善恶以歧分。
□无古以无今,知有名而有统。
栖禅聚学,庄严须辑于祇园
行道司时,翕习勤瞻于佛相。
普天之下真风揔持;
率土之滨清净求本。
龙宫而何极,穷花藏以尤深,齐日月争辉,共乾坤而可久。
陵谷迁易,难摇于四洲
风雨晦明,常登于五位
阐扬解脱之理,寻除烦恼之根,亿万斯年人天作会
圆通了义瑞应弥彰。
噫!
上士勤行之者,其孰能与于此乎!
汧阳县龙泉山普济禅院,起自唐武德中创建
迩后时而毁,鞠为茂草形胜基搆,宛尔在焉。
直至开平四年,丰德山僧鉴幽届此参游,企慕灵迹,曰:「栖足之地,贤圣择之,化俗之方,资缘可已」。
负畚插,就岩谷之平□;
是板是筑,架台殿浮光
修竹丛林,乍迎春景缁流梵唱,岂异仙居
同光二年完葺未周,有天盖山宏表禅师惠然而来移住于此,于广顺元年奄化,付门人进明,仅四十馀载。
显德中废置,建隆内存留
开宝元年赐紫僧进词又继明以居之,经营度财,弗遑宁息,重叠兴替,益增感□。
太平兴国三年,方降敕改为普济禅院
今之院主僧定庄,克其裔,恳志虔恪续世五代联绵永昌踰时百年光景如昨。
观其峻宇高下飞泉浅深,据汧陇之东陲,面宝鸡南极
古木转虬龙之状,霞张绮绣之辉。
金磬初闻,似传声碧落
朱楼半出,疑接影于清凉
非凡喜喻于王城安众靡殊于鹫岭
晨昏动止,俱生十智之心;
岁月香灯,对守八关之禁。
前走长安之道,高连吴岳之云。
其□异也,可以七叶岩;
其虚广也,可以召千罗汉
凋楹刻桷妙用神机曲槛回廊丹青绝笔
比往之制度十倍其功;
当今规模独处其上。
若夫太华陟屺樊川花岩天台之国清,中条之万固,皆幽奇贯绝车盖罕到之处,而或于兹境者,亦未许同日而论耳。
何必琼瑶玛瑙,凝□于阶除
琉璃旃檀,累成于龛室
然后以言其真净福利也,惟达识而能议之,于以见主斯院者,夙夜不怠其事焉。
其定庄早厌烦笼,坚持法□,绍分流之派,滋连叶之荣,□披粪扫之衣,式报真如之愿。
察其举措,谅足多焉。
至于蔬圃新畦,松萝旧坞,彩绘塑像金碧盈堂。
道俗咸钦,檀施馀积,率从心匠,匪曰天成
是使戒聚之徒,寻访以如织,吉祥之誉,欢惬动人
仲卿景德四载冬,罢守于郑,来牧陇右
汧阳路次之北,赏其山之郁秀,或对曰:「龙泉山院」。
明年秋奉上给假西都迁祔,乃纡步以登于是焉,其塽垲雅致,则精微万态,目不能舍,任铺舒而罔及也。
忽有定昭、定晖率群僧进言,谓院之得额,而实无碑,情激再三不敢固请
仲卿以其脱洒拔尘,事状可录,式因公馀,含毫尽澄。
理而摭实,复为铭曰:
惟此南洲尊崇佛事
传由西土,森罗汉寺
白毫相,布黄金地
代历几千,法称不二(其一)
天地覆载圣教攸先。
日月临照梵刹相连
禅宗有觉,沙界无边
清净之化,声色之缘(其二)
高悬慧日下烛重昏
尘劳解网方便开门
修持之道,布施之源。
体若夫子,记诸善言(其三)
庄严多般种种供养
珍宝穷奢重重瞻仰
其神自通,其文弥广
鉴戒足徵报应宁爽(其四)
汧阳指东,龙泉居北。
院宇隆盛岚烟登陟
园林蔽空云霞隐色
基搆□旋,嘉名永得(其五)
峨眉西顾彩凤东邻
门临四达,势接三秦
风清销暑地暖
显兹胜槩,贻之后(其六)
殿阁孤摽,工巧增饰
中座󷳝󷳝,飞檐翼翼
树老飘红,潭腥涌黑。
安乐道场,何往弗克(其七)
端齐鹤树俨若莲宫
诸漏已尽,空王大宗
美哉灵迹,厥扬真风
一垂贞范,将播无穷(其八)
武威安文㻮刻字
大中祥符三年岁次庚戌十一月丙子朔九日甲申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