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补注神农本草 北宋 · 掌禹锡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證类本草》卷一、《中国医籍考》卷一○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深浅」。
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
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
或疑其间所录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张仲景华佗所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神农百草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
旧经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梁陶隐居进《名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
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
乃命司空英国公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录板摹行。
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用行。
是书自汉迄今千岁其间三经撰著,所增药六百馀种,收采弥广可谓大备
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传,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殴疾之用。
嘉祐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再加校正
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覈
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
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
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而太医未闻。
向非因事详著,则遗散多矣。
乃请因其疏牾更为补注
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功用并从采掇
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
馀经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
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釐改。
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
其旧已著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
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书云某事」。
其别立条者,解于其末,云见某书。
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著先后次第
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
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
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
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
馀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
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
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
凡今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
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
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
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
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
出于开宝者,曰「今注」。
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书于其端。
药石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證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
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意可见矣。
旧著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