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密学 其一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成都文类》卷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五
月日,郡人张俞再拜上书府主密学阁下春秋列国以来游客谈士始用书历干王侯,皆因势利而起,故其文词钩键险谲,变挫于事,以著安危
当时列国嗜利之君,必售其说以图世变
故其言易合,其利易动,则时势然也。
今天下之政皆出朝廷生民之命皆本天子有司分其职,公卿守其位,内外一统上下一法,若天刚而平,地柔而成,何有于事哉?
假今之人有若古之谋士,能通先正百家之言明治乱之变,审当世之务,有安生民之心,欲持此安归乎?
之而孰听乎?
强言之,世不谓之狂,则将被之刑矣。
由此而言,古之士也易为功,今之士也难为贤,则时势亦然也。
又尝观乐毅《与燕惠王书》,李斯《上秦王书》,邹阳《上梁孝王书》,未尝感慨流涕也。
何谓
三人者皆以羁旅游士历干强国,观变审虑纳说时君,谋行计从,志树功业,兹亦遭其用矣。
一旦时变世易,谗邪交构亡臣逐客为囚隶,堙阨怨愤发于文词,名败身辱,仅能免死,可不悲哉!
其馀钩诬斥逐古今相望天下矣。
由此观之,士不患道之不修,患无其时
其时,患无其主;
有其主,患用之不尽
用之尽,患信之不固
茍乃主信而固,用才而尽,功立名著,保身而退,兹谓为士之义尽矣。
虽然,古亦罕闻其人焉,况后之人乎?
凡今所为士者则著焉,谓能记诵典章采饰言语文字,观揖让进退之士也,非若古之所谓特立之士也。
古之曰士者志于道也,今之曰士者志于利也。
士之名则一,而有利、道之殊焉。
若俞,乃今之士也。
早岁善诵文史,习章句之学,府郡屡荐曾不下等之名。
自念亲老贫甚,决志西归不干荐试。
乃尽锄去旧学,始复穷玩古书
见天地之运,与人通理
圣贤道德在乎治物。
后之学者皆忘失原本,务刻浮文,欲致其用,失圣贤之道甚远。
由是潜心考古,庶见性变化之致。
虽处穷厄顿挫未尝一日而忘也,亦未尝一日而言也。
故将以此乐其身而安其亲,岂谓求闻达而后能为哉?
去年天子有命,再召赴阙惟念不能行,遂游三峡丐贷八月而后返。
伏闻阁下受命作镇张立法度明刑布德抚宁西土西土之人咸被其泽。
贱生流落不偶速戾久矣
阁下上惟君令之厚,下恤穷士之困,顾瞻方面之表,不加大罪,尚能以礼寻访,欲俾万人有所仰劝,则阁下志量渊远,非俞小子所敢知也。
受恩德,不知感报,谨诣府门伏谒庶免乎为狂为囚,不胜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