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成都府讲堂 北宋 · 张俞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三、《成都文类》卷四八、《全蜀艺文志》卷四五、嘉庆《四川通志》卷七八、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五
今上嗣位之年,昌黎公守蜀之五月,修文翁讲学之事,乃治学馆,就与诸生讲习礼文
三月,遂大作讲堂
明年三月甲子,乃会僚佐学官生徒三百人,行讲礼堂上
是日府县士民四方之客殆万人,咸来观听,且谓蜀之学远矣,肇兴于汉,历晋唐至于五代世世弦诵不衰所谓公礼殿、文翁石室,越千馀载而岿然犹存
昌黎复作讲堂,而穹隆厖鸿侈于汉之殿室。
阙里三都四方讲堂未有壮乎此也。
观乎岌岌煌煌,蔚有休光,其为教化之本欤!
飏言而颂之曰:
维蜀学宫,肇于汉初。
用倡庠学,盛于八区
八区洋洋弦诵复兴
周法孔经,是缵是承。
宋炳文章,与汉同风
五世寖昌,乃学之功。
文武韩侯,抚我蜀都
教我子弟一归于儒。
乃严学宫,乃崇讲堂
山岌洞辟岿然灵光
儒师学徒翼翼群居
升堂接武讲考诗书
所讲维何,十哲四科
若金在砺,若圭在磨。
匪经弗习,匪圣弗师。
群言淆乱,乃圣之疵。
伊昔鲁堂,有游有夏
蜀学之兴,亦有扬、马
韩侯作藩,文以化下。
扬天之声,烂于周《雅》。
明道二年公父太师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益州崇学尚文,振礼让之声。
召拜御史中丞,遂参知国政号为名卿
公尝自谏院知制诰,入翰林学士,亦拜谏议大夫,为中丞
亮直不回,改侍读学士,为环庆路大帅,就加端明殿学士,移守成都,又迁给事
清德懿文陶化旧俗凛然穆然,声流江汉。
父老咸谓贤父贤子先后出入相继,其遗化绍功,近世未有其伦者。
郑正公之镇兴元创立儒宫开设学校,其子宣公复居其位,继成前烈,殆将三百年。
江汉之人诵其遗风,若前日事。
今韩氏亦再世镇蜀,能懋其功,比于二郑之贤,古今相照,美哉
故书其事,以俟其子孙复有临此都者,得以观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