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辨正邪奏熙宁二年二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皇朝文鉴》卷四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五、《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四八、《宋名臣奏议》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四、《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七、《经济类编》卷三三、《同异录》卷一
臣伏蒙圣造,擢冠宰司
步履尚艰,稍稽入觐,屡得宽告,跧跼私门然不安居常思当今切务,欲伸报塞
而事颇纷综,固非笔墨可尽,今且一事大者仰尘天听伏惟圣慈,更赐裁察
夫君臣之道,本是一体
君者,元首也;
执政者,股肱心膂也;
谏官、御史侍从论思者,耳目也;
内外群有司者,筋肌支节血脉也。
体若具备,方能成人
为君者上下之官亦具而无阙,方能成国
为国者,正如为人之体也。
人之体,一脉不和则为疾矣;
之国一官不和为害矣。
体之不和,为疾最大者股肱心膂也;
国之不和为害大者执政也。
执政者,辅赞万机为国大臣日至君前,议论天下之事,赏善罚恶进贤退不肖喜怒系乎人情舒惨邪正系乎朝廷盛衰,是执政者,天下之所观望群有司之所师表也,执政不和,则群有安得而和哉?
群有不和,则万务安得而治哉?
万务不治则天下之民受其弊矣。
民既受弊,则国家衰乱随之,此万万必然之理也。
是故为国欲求治且安,非天下人和不可也
天下和,非中外官司皆和不可也
中外官司皆和;
执政先和不可也
执政者,乃朝廷教令所出,而天下治乱之所系也,安得和也
尚书皋陶曰:「同寅协恭和衷(注:衷,善也。)」。
周武王曰:「亿兆夷人离心离德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注:夷,平也。)」。
康王曰:「三后协心,同厎于道(注:三后周公君陈毕公也。)」。
三后当时圣贤,此足见圣贤若不和,亦不能同致其道也。
且夫执政者和则类无猜嫌,所议皆合,事必极其理,尽其善,然后行下,人固悦服禀从之。
承流宣化风动草偃,遂使天下蒙其利,则岂有不治而安者乎!
及其至也,乃能致升平,而令国家享祚于数百年者矣。
西汉陈平右相周勃左相既诛诸吕功高,遂以右相
对文决狱治粟,事有条理自知能不,复推右相也。
唐太宗宰相房乔议政杜如晦能断大事如晦复谓嘉谋,而太宗卒用策。
四相者,非用心至和,以天下为任,安肯互相推荐为国远虑如是之切,而不自争胜邪?
此乃臣前所执政者和则致时升平,使国家享祚百年明效也。
执政不和,则议事之间,动有疑贰
忿争官府,或辨列于君前,咸蓄不平之心,必无至当之论。
假使彊自牵合,终成乖戾
互相厌苦阴肆倾挤门下宾朋,助为摇撼彼此窥伺是非纷挐,忿逞私憾之雠,何恤公家之事!
既行于下,人不悦服而不肯禀从沦胥展转,遂至天下受其弊,则岂有不衰而乱者乎?
甚者,至有贾祸召乱,为国大患不可救者矣。
唐宪宗裴度时方跋扈劝帝用兵诸道,叛乱悉皆归服宪宗遂成中兴之业,王室大振
既而误用李逢吉为相,逢吉奸邪,嫉功业,令门下朋党八关十六子者,兴造谤讪百般中伤以至撰作谣谶,谓天分
宪宗既惑,罢去,寻致河朔、徐、汴再陷贼庭,王室复弱矣。
僖宗郑畋卢携为相,争黄巢邀请节旄事,语至切,遂拂袂投砚而起,喧于都下,然众议为是为非
时又用宰相王铎都统出讨黄巢不悦,益固执不与节旄,只授以率府率
意欲黄巢之怒,使不成,以快己志,殊不以天下安危为虑。
僖宗不明,终用议。
大怒拥众百万,自岭表横行天下
是时大乱,无一州一县不用兵者。
俄而两京陷没僖宗幸蜀生民涂炭之极,自古无比
久之虽渐败,而朱温军投来,终移唐祚,自号大梁
二相者,营私徇己用心不公挤陷忠良败坏时政,或剪弱王室,或覆亡宗社为臣至此,陨族何偿?
此臣前谓贾祸召乱,为国大患不救者之明效也。
以此足见执政者和与不和,实系乎天下治乱之本、存亡之机也。
如人股肱心膂之疾,可以丧其生也。
至于谏官、御史侍从论思内外群有司者,亦不可谓其职小而容有不和也
茍有不和,则如人耳目筋肌支节血脉之疾,安得为其小而不治之使和平哉!
周武王曰:「有臣亿万,惟亿万心;
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夫三千者,举其内外官也。
成王曰:「庶官惟和,不和政厖」。
《礼》曰:「和者,天下达道也」。
汉刘向亦曰:「众贤和于朝,则万物于野」。
昔贤又以烹调鼎鼐更张琴瑟操执辔驭、合炼药石,设多方以为谕者,或大或细,未有不以为主也。
为君者不可不察也,不可不其所择也。
内外大小之官所以致其不和何哉
止由乎君子小人并处其位也。
君子小人方圆相入曲直不相投,贪廉进退相侔动静语默相应如此而望议论协和政令平允安可得耶?
安可幸而致邪?
《易·泰卦》「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时自泰矣;
《否卦》「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则时自否矣。
使君子小人并位而处,其时否泰,必无两立之理。
君子常寡,小人常众,则小人必胜君子不胜
君子不胜,则奉身而退,乐道无闷
万一小人不胜,则阴相交结,互为朋比,驾虚鼓扇白黑杂糅,千歧万辙,眩惑主听必得其胜然后能已也。
小人既胜,则益复肆毒良善枭心虺志,无所不为
所以自古泰而治世少,否而乱世多者,亦止乎小人常胜,君子不胜所致也。
小人但能乱,不能致治
小人或能致治,则《易》更九圣,必不于小人道长之时谓之为否也。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抵诸圣以意象君子小人而分善恶至多不可悉数也。
《易》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不劝不威则不惩」。
小人者,圣贤无不鄙而恶之。
故《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
《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此皆圣贤鄙恶小人甚者也。
《书》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此谓用小人则民叛,而天降灾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中庸」。
荀子亦曰:「君子小人相反也」。
小人所为,既与君子相反戾,则安可使之并处哉?
所议安能得其协和哉?
天子官爵,无职事,但能辨别君子小人进退之,乃天子之职也。
自古明王明君明后者无他惟能辨别君子小人用舍之,方为明矣。
至于思虑,亲细故,则非所以用明之要也。
前车者,后车所望也;
古事者,今事之所鉴也。
仲尼删《书》,于大禹,皆称曰「若稽古」。
傅说高宗,亦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攸闻」。
恭惟皇帝陛下上圣之资,嗣累朝之业,缵服未久,勤劳已至。
更望前世盛衰治乱之迹,近代安危存亡之机,凡于选求力辨邪正
所喜者未可遽用之,所怒者未可遽弃之,《礼》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者是也
又人所毁者,未必为恶,人所誉者,未必为善仲尼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者是也
孟子尤于进退善恶至详。
齐宣王问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孟子对曰:「国君进贤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欤?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一国之人皆曰贤,皆曰不可,亦不可不谓之出于众议,而不可不从之也。
孟子以谓未可信而进退之,犹复躬自察焉。
直俟王亲见其果贤,则用之;
亲见其果不可,则去之。
所以大防奸人朋比,毁正誉邪也,亦所以偏见者,以丹素甘辛好恶之差也。
盖恐用舍或爽,则所损多也,实慎之至也。
如是而失之者尚恐不免,然亦鲜矣。
陛下君临天下,必不得孟子之辞,尽闻天下所议论
若夫左右在廷诸人之语,则皆可闻之矣。
然固未可遽信而遽行,更在博询而参校之也。
所询者,须询于可询者也,询之必不肯陛下也。
若询及奸险浮薄不正之人,则向所谓爱憎毁誉偏见者皆有焉。
有之则邪正错乱是非混淆
陛下至英至睿,亦莫得而辨之也。
兹事虽自古圣王以为至难,皋陶曰:「在知人,在安民」。
禹曰:「惟帝其难之」。
帝谓尧也,仲尼独取,比之如天,尚以知人安民为难,况自尧而后者哉?
由是而语,陛下可不慎之慎之又慎之?
大抵天下者,得人则治而安,不得人则乱而危,至甚则又遂系乎存亡也。
前所援据特一二而已,但且欲證臣狂瞽,非臆说焉。
其有在方策者,比比皆是不可殚引,陛下开卷则见之矣。
惟望慎之慎之又慎之也。
臣昨蒙陛下召从僻左之外,起于衰病之中,祗是念其旧人,授以国柄
辞不获免夙夜惊惶
若非傍假众贤,共成大政,则臣虚薄老朽,立见败事
况夫四海至广,万机至烦,更藉天下之才,以济天下之务,所以不避烦渎之罪,愿陛下持古鉴今,选贤与能者,乃犬马至诚也。
惟圣情开纳,则非臣之幸,乃宗庙之庆,生灵之福也。
死罪死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