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魏梁解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七、《文章辨体汇选》卷四三六
予论正统,辨魏、梁不为伪。
议者或非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魏、梁皆负纂弑之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
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耳。
鲁桓公隐公自立者,宣公子赤自立者,郑厉公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
此予所以不黜魏、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魏、梁之恶,三尺童子皆知可恶,予不得圣人之法为据依,其敢进不疑乎?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
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
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掩耳
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则人之为恶者,庶乎其息矣。
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
凡恶之为名,非徒君子嫉之,虽为小人者,亦知其可恶也。
小人至于为恶者,盖以人为可欺,与夫幸人不知而可掩耳
夫位莫贵乎国君,而不能大恶之名,所以示人不可欺,而恶不可掩也。
就使四君圣人诛绝而其恶彰焉,则后世之为恶者,将曰彼不幸遭逢圣人黜绝而不得为君,遂彰其恶耳,我无孔子,世莫我黜,则冀人为可欺而恶可掩也。
如此,则侥倖之心启矣。
与其为君使不得掩其恶者,《春秋》之深意也。
不待贬其为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
匹夫之士比之则喜,方之则怒,是大恶之君不及一善之士也。
春秋》之于大恶之君不诛之者不害褒善贬恶之旨也。
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旨,然后知予不黜魏、梁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