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进士 其三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五、《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八
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记,独《中庸》出于子思
子思圣人之后也。
其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有异乎圣人者,何也?
论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孔子自年十五而学,学十五年而后有立,其道又须十年一进
孔子之圣,必学而后至,久而后成。
而《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明生而知之也;
自明诚,学而知之也。
孔子者,可谓学而之者孔子必须学,则《中庸所谓自诚而明、不学而知之者,谁可以当之欤?
尧用四凶,其初非不也,盖思之不能无失耳,故曰「惟帝其难之」。
舜之于事,必问于人而择焉,故曰「舜好问」。
禹之于事,己所不决,人有告之言,则拜而从之,故曰「禹拜昌言」。
汤之有过后知而必改,故曰「改过不吝」。
孔子亦尝有过,故曰「幸,茍有过,人必知之」。
而《中庸》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夫尧之思虑常有失,舜、禹待人之助,汤与孔子有过
五君子者,皆上古圣人明者,其勉而思之,犹有不及,则《中庸》之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者,谁可以当之欤?
五君子者不足当之,则自有天地已来,无其人矣,岂所谓虚言高论无益者欤?
孔子学而后至,尧之思虑或失,舜、禹必资于人,汤、孔不能无过,此皆勉人力不怠,有益之言也。
若《中庸》之诚明不可及,则怠人而中止无用空言也。
故予疑其传之谬也,吾子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