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备禦七事庆历三年七月1043年7月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汉文帝袭高、惠承平之后躬行节俭,国治民富,刑措不用
贾谊上书言事,尚以为可「恸哭」、「太息」,岂其过哉!
忧深思远,图长久之计,欲大汉之业垂千万世而无穷者。
陛下三圣休烈仁德远被天下大定民乐者八十馀载矣。
而臣窃观时事,谓可昼夜泣血非直恸哭」、「太息」者。
何哉
盖以西北二虏,祸衅已成,而上泰然不知朝廷之将危,宗社之未安也
臣今不暇广有援引,请粗陈其大概
切以契丹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馀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炽
至于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故虏气愈骄,自以为昔时元魏不若也,非如汉之匈奴、唐之突厥,本以夷狄自处,与中国好尚之异也。
近者复幸朝廷西方用兵违约遣使,求关南之地,以启争端
朝廷爱念生民,为之隐忍,岁益金币之数,且固前盟,而尚邀献纳之名,以自尊大。
轻视中国,情可见矣。
又元昊父祖以来蓄养奸谋招纳亡命,虽外示臣节,而内全兵力
至元昊则好乱逞志,并甘、凉诸蕃,以拓境土自度种落强盛,故僭号背恩北连契丹,欲成鼎峙之势,非如继迁昔年跳梁银、夏之间尔。
元昊累岁盗边官军屡衄,今乘定川全胜之气,遣人约和,则知其计愈深,而其事可虞也。
议者谓昨假契丹传道之力,必事无不合
岂不契丹既能使元昊罢兵岂不能使元昊举兵乎?
比来辞礼骄慢,殊未屈下
北虏之言既已无验,亦恐有合从之策,以困中原
朝廷若轸西民之劳,暂求休养元元,且以金帛啖之,待以不臣之礼,臣恐契丹闻之,谓朝廷事力已屈,则又遣使移书,过邀尊大之称,或求朝廷不可从之事,隳其誓约然后犬羊之众,直趋大河,复使元昊举兵深寇关辅
是时未审朝廷何术而禦之?
若委西鄙蕃臣,专事北寇陛下亲御六师,临澶渊待之,即未知今之将卒事力,与环卫统帅,比真宗北征何如
驻跸北京,以张军势,臣恐虏众由德、博度河,直趋京师,则朝廷根本之地,宗庙宫寝府库仓廪百官六军室家所在,而一无城守之略,陛下可拥北京之众却行而救之乎?
所以谓可昼夜泣血者,诚忧及于此,冀陛下一悟而急为拯救也。
朝廷若谓今之盟约尚可固结,则前三十年之信誓朝廷何负二虏,而一旦违之哉?
豺狼之心,见利而动,又可推诚待之乎?
夫得于先见,预为之防,则功逸而事集;
若变生仓卒,骇而图之,虽使良、平复生,为陛下计,亦不能及矣。
是以夙夕思之,朝廷若不大新纪律,则必不能时弊而弭大患
臣辄画当今所宜先行者七事条列以献。
大略一曰政本
枢密院本兵之地,今所主苛碎𦕈末之务,中书公事虽不预闻,恐亦类此
谓宜诏中书枢密院,事有例者著为法,可拟进者无面奏,其馀微琐,可悉归有司使得从容谋议赐对之际,专论大事
二曰念边事
政府故事,才午即出,欲稍留则恐疑众,退朝食罢,匆遽签书而去,何暇议及疆事哉!
谓宜须未正方出,延此一时,以专边论
三曰擢贤才
承平以来用人叙迁之法,故遗才甚多
中书枢密院求一武臣郭承祐聚议累日不能得。
谓宜效祖宗旧例,于武臣不次超擢,以试其能。
四曰备河北
北虏通好三十馀年,武备悉废,近慢书之至,骚然莫知所为
谓宜选转运使二员,密授经略,责以岁月,使营守禦之备,则我待之有素也。
五曰固河东
前岁昊贼陷丰州,掠河外属户殆尽麟、府孤绝
宜责本道帅度险要建城堡,省转饷,为持久之计
六曰收民心
祖宗内藏库,盖备水兵革之用,非私畜财而充己欲也。
自用以来财用匮竭,宜稍出金帛以佐边用民力可宽,而众心安矣。
七曰营洛邑
帝都城隍之固以备非常,议兴葺则为张皇劳民不若阴葺洛都以为游幸之所,岁运太仓羡馀以实其廪庾,则皇居壮矣(《韩魏公集》卷一六。又见《韩魏王家传》卷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二,《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皇朝文鉴》卷四四,《太平治迹统类》卷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五,《经济类编》卷九,《文翰类选大成》卷一二六,《右编》卷二六,《清源文献》卷五,《经世八编》卷二八四,《四续古文奇赏》卷六,《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二,《续资治通鉴》卷四五。)
中书公事」至「谓宜诏」:原无,据《长编》、《国朝诸臣奏议》、《皇朝文鉴》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