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胡先生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五、《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八、《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
再拜先生胡君足下康定初钱塘相别
二年,自京师归,中道寓书
今又四年,虽不有教诲,而衣冠往来,每知动静
俗衰礼坏,用力者鲜,先生发愤叫呼,手提古道,以陂障末流,使东南之士,有所模法,其功用何如哉!
先生,齿卑德薄,然其所留心何尝不在天下国家
故闻先生之风,欢虞咏舞,唯恐其举之不高,驰之不疾也。
茍有闻见敢不尽愚左右
伏念曩者为会,以羁旅迫促听言观行,什不一二,慕贤之心,且醉饱矣,至于纸笔之间,所以剀今而垂后者尚未得请
近到弋阳,乃有以先生所著文为惠者,喜而读,读而疑。
先生之辞,或者年少时作漂流人间不可追者乎?
不然幸察区区
窃观《原礼篇》曰:「民之于礼也,如兽之于囿也,禽之于绁也,鱼之于沼也,岂其乐哉
勉强而制尔。
民之于侈纵奔放也,如兽之于山薮也,禽之于飞翔也,鱼之于江湖也,岂有所使哉?
情之自然尔」。
云云
不敏,大惧此说之行,则先王道不得复用天下之人将以圣君贤师雠敌宁肯俛首而从之哉?
民之于礼,既非所乐,则勉强而制者,何欤?
君与师之教也。
自然之情而就勉强,人之所难也。
而君欲以为功,师欲以为名,命之曰雠敌,不妄也。
制作之意,本不如此,唯礼为能顺人情,岂尝勉强之哉?
人之生也,莫不爱其亲,然后父子之礼;
莫不畏其长,然后兄弟之礼;
少则欲色,长则谋嗣,然后夫妇之礼,争则思决,患则待救,然后为君臣之礼。
童子,人所慢也,求所以成人然后为之冠礼
愚者,人所贱也,求所以多知,然后为之学礼
死者必哀之,然后为之丧礼
哀而不可得见也,然后为之祭礼
推事父之恩,而为养老之礼;
广事兄之义,而为乡饮酒之礼。
凡此之类,难以遽数,皆因人之情而把持之,使有所成就耳。
有是情而无是礼,则过恶袭之,情虽善,末如之何
父子之礼废,则子将失其孝;
兄弟之礼废,则弟将失其悌;
夫妇之礼废,则夫将失其义;
君臣之礼废,则臣将失其忠。
一失之则为罪辜,为离散,向之所谓情者,虽积于中,安得施设哉?
故曰:因人之情而把持之,使有所成就者也。
大略如此
然则有礼得遂其情,以孝以悌,以忠以义,身尊名荣,罔有后患。
是谓兽之于山薮,鸟之于飞翔,鱼之于江湖也。
无礼不得遂其情,为罪辜,为离散穷苦怨悔,弗可振起,是谓兽之于囿,鸟之于绁,鱼之于沼也。
先生倒之,何谓也?
若以人之情皆不善须礼变化之,则先生之视天下不啻蛇豕,如虫蛆何不恭之甚也?
深思之。
万一愚言可取,则愿告于不知礼者曰:无近于囿,汝有山薮
无从于绁,汝有飞翔
无入于沼,汝有江湖云尔
先王之道,庶乎复用天下之人,其仰圣君贤师,若司命焉。
又观《送程令序》,斥言今之县令不得其人。
而末一句乃曰:「与家君有代授之契」。
如是,则尊公亦今之县令耳。
盖文之大病不可不察。
尊公之治有异于前之云云者,愿少称述不然,则削此一句,以存有隐无犯之义,甚善。
非好辩者,顾先生之文学者所信,一有玷缺为患不细,故敢陈之,惟以情恕
相见,千万自爱
再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