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强兵十首 其一 强兵第一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六、《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一七、《江右文钞》卷二
兵之作,尚矣,黄帝以来,未之有改也。
故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虎豹之于爪牙也。
羽翼不劲,騺鸟不能以死尺鴳
爪牙不锐,猛兽不能肉食
不强圣人不能以制褐夫矣。
所谓强兵者,非曰日寻干戈暴骨万里,逞一朝之忿,以求横行天下也,必有仁义存焉耳
仁义之说何如
曰:历观世俗论兵者,多得一体,而未能具也。
儒生曰:仁义而已矣,何必诈力
武夫曰:诈力而已矣,何必仁义
皆知其一,未知其二也。
以为仁义者,兵之本也;
诈力者,兵之末也。
本末相权,用之得所,则无敌矣。
故君者,纯于本者也;
将者,駮于末者也。
孙子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道,道德也。
能,智能也。
又曰:「将者,智也,信也,仁也,勇也,严也」。
乃知君则专用道德,将则智、信、仁、勇,严并用之矣。
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不敢远引,请以汉事明之。
韩信言于汉王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亲附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秦人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大王举而东,三秦传檄而定也」。
项王仁义,而得之之谓也。
为将,以木罂缶渡而虏魏王
背水阵,立赤帜而破成安君
成安君不听广武君策,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故身死泜水上
成安君诈力,而韩信得之之验也。
然为将者多知诈力,而为君者或不通仁义,故虽百战百胜而国愈不安,敌愈不服也。
所谓仁义者,亦非朝肆赦,暮行赏,姑息于人之谓也。
贤者兴,愚者废,善者劝,恶者惩。
赋敛有法繇役有时
人各有业而无乏用,乐其生而亲其上。
仁义之凡也。
彼贫其民而我富之,彼劳其民而我逸之,彼虐其民而我宽之,则敌人望之,若赤子之号父母,将匍匐而至矣。
彼虽有石城汤池,谁与守也?
虽有坚甲利兵,谁与执也?
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矣。
若彼贫其民我亦贫之,彼劳其民我亦劳之,彼虐其民我亦虐之,而望敌人之来,是犹以鸩浆待渴者,以附子呼饥人。
彼宁无聊必死而已,孰为来哉?
无归心而誓必死,则我虽以太公为将,孟贲为卒飞兔为骑,太阿为兵,未易可图也。
而况吾民不附,自生它变,亦不可不慎也。
国家积德累仁,为之百年矣,黎民怀惠,且歌舞矣。
不幸戎心怙乱,阻我王命,师兴三岁,未获振凯。
天衷勤恤,而军事惟烦,或以财赋,或以力征
元元无知,颇或愁怨,而西方尤甚矣。
伏惟发德音为天下虑,内以纾吾民,外以诱来者,则边鄙可安,大功可立有识之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