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皇帝书1058年12月1日 北宋 · 苏洵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八、《苏老泉先生全集》卷一○、《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五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文编》卷一三、《文章辨体汇选》卷七八、《四续古文奇赏》卷三、《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三、《古文渊鉴》卷四七、《古今图书集成》宫闱典卷一三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眉山市
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眉州布衣苏洵谨顿再拜,冒万死上书皇帝阙下
前月五日,蒙本州录到中书劄子,连牒臣:以两制议上翰林学士欧阳修奏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乞赐甄录
陛下过听,召臣试策舍人院,仍令本州发遣赴阙
本田匹夫名姓不登于州闾。
一旦卒然被召,实不知其所以自通于朝廷
承命悸恐不知所为
陛下至圣之资,又有群公卿之贤,与天下士大夫之众,如臣等辈固宜不少,有臣无臣,不加损益
不幸负薪之疾不能奔走道路,以副陛下搜扬之心,忧惶负罪无所容处。
臣本凡才,无路自进
少年时,亦尝欲侥倖陛下科举有司以为不肖,辄以摈落
盖退而处者,十有馀年矣。
今虽欲勉强扶病戮力,亦自知其疏拙,终不能合有司之意。
恐重得罪,以辱明诏
陛下所为千里而召臣者,其意以臣为能有发明,以庶几有补于圣政之万一。
而臣之所以自结读书至于今兹犬马之齿几已五十,而犹未敢废者,其意亦欲效尺寸当时,以快平生之志耳。
今虽未能奔伏阙下,以累有司,而犹不忍默默卒无一言而已也。
天下之事,其深远切至者,臣自惟疏贱未敢遽言;
而其近而易行,浅而易见者,谨条为十通,以塞明诏
一曰:臣闻利之所在天下趋之。
是故千金之子欲有所为则百之市无宁居者。
古之圣人,执其大利之权,以奔走天下,意有所向则天争先为之。
陛下奔走天下之权而不能用,何则
古者一人天下劝,今陛下增秩拜官,动以千计,其人皆以为己所自致,而不知戮力报上之恩。
至于临事谁当效用
由陛下轻用其爵禄,使天下之士积日持久得之
譬如佣力之人,计工而受直,虽与之千万,岂知德其主哉?
是以虽有能者,亦无所施,以为谨守绳墨足以自致高位
官吏繁多,溢于局外,使陛下皇皇汲汲求以处之,而不暇择其贤不肖,以病陛下之民,而耗竭大司农钱谷
此议者所欲去而未得也。
臣窃思之,盖今制天下之吏,自州县令录幕职而改京官者,皆未得其术,是以若此纷纷也。
今虽多其举官而远其考,重其举官之罪,此适足以隔贤者而容不肖
天下无事,虽庸人足以无过一旦改官无所不为
彼其举者曰:「此廉吏,此能吏」。
朝廷不知其所以为与能也,幸而未有败事,则长为廉与能矣。
虽重其罪,未见有益
上下相蒙请托公行
涖官六七考,求举主五六人,此谁不能者?
臣愚以为举人当使明著其迹曰:某人廉吏也,尝有某事以知其廉;
某人能吏也,尝有某事以知其能。
不必非常之功,而皆有可纪之状,其特曰廉能而已不听
如此,则夫庸人虽无罪而不足称者不得其间,老于州县,不足甚惜。
天下之吏必皆务为可称之功,与民兴利除害惟恐不出诸己。
此古之圣人所以天下之人,而使争为善也。
有功而赏,有罪而罚,其实一也。
今降官罢任者,必奏曰某人有某罪,其罪当然然后朝廷举而行之。
若不其所犯之由,而特曰此不才贪吏也,则朝廷安肯以空言而加之罪?
今又何独至于改官而听其空言哉?
不思之甚也。
以为如此则天下之吏,务为可称,用意过当生事以为己功,渐不可长
以为不然
圣人必观天下之势而为之法。
方天初定,民厌劳役,则圣人为因循之政与之休息
及其久安而无变,则必有不振之祸。
是以圣人破其茍且之心,而作其怠惰之气。
汉之元、成,惟不知此,以至于乱。
今天下少惰矣,宜有以激发其心,使踊跃功名,以变其俗。
况乎冗官纷纭如此不知所以节之,而又何疑于此乎?
陛下与天下之士相期功名,而毋茍得,此待之至深也。
若其宏才大略不乐小官无闻焉者,使两制得以非常举之,此天下不过几人而已
吏之有过不得迁者,亦使得以功赎,如此,亦以示陛下之有所推恩,而不惟艰之也。
其二曰:臣闻古者之制爵禄,必皆孝弟忠信修絜博习,闻于乡党,而达于朝廷得之
其后不然曲艺小数,皆可以进。
然其得之也,犹有以取之,其弊不若今之甚也。
今之用人无谓者,其所任子乎。
因其父兄之资以得大官,而又任其子弟子将复任其孙,孙又任其子,是不学而得者尝无穷也。
得之也易,则其失之也不甚惜。
以不学之人,而居不甚之官,其视民如草芥固宜
朝廷近年有意裁节,然皆知之而得其所损,此所谓制其末而不穷其源,见其粗而未识其精,侥倖之风少衰而犹在也。
圣人举事不惟曰利而已必将有以大服天下之心。
今欲有所去也,必使天下其所以去之之说,故虽尽去无疑
何者
恃其说明也。
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
彼其父兄学而得之也,学者任人不学者任于人,此易晓也。
今之制,茍幸而其官至于可任者,举使任之,不问其始之何从得之也。
且彼任于人不暇,又安能任人
此犹借资之人,而欲从之丐贷不已难乎?
臣愚以为父兄之所任而得官者,虽至正郎,宜皆不听
惟其自修饰,而越录躐次以至于清显者乃听。
如此则天下之冗官必大衰少而公之后奋志为学不待父兄之资。
其任而得官者,知后不得复任子弟,亦当勉强不肯终老自弃庸人,此其为益岂特一二而已
其三曰:臣闻自设官以来皆有考绩之法。
周室既亡,其法废绝
京房考课之议,其后终不能行。
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
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
无官无课,而欲求天下大治,臣不识也。
更历千载而终莫之行,行之则益以纷乱,而终不可考,其故何也?
天下之吏不可以胜考,今欲人人而课之,必使入于九等之中,此宜其颠倒错谬不若无之为便也。
臣观自昔考课者,皆不得其术。
盖天之官皆有所属之长,有功有罪,其长皆得以举刺
如必人人而课之于朝廷,则其长为将安用?
惟其大吏无所属,而莫为之长也,则课之所宜加。
何者
位尊,故课一人而其下皆可以整齐
其数少,故可以尽其能否而不谬。
今天所以不大治者,守令丞尉不肖混淆,而莫之辨也。
夫守令丞尉不肖不辨,其咎在职司不明
职司不明,其咎在无所属而莫为之长。
陛下无所之官,而寄之以一路,其贤不肖当使谁察之?
古之考绩者,皆从司会至于天子
古之司会即今尚书尚书既废,惟御史可以总察中外之官
臣愚以为可使朝臣议定职司考课之法,而于御史台别立考课之司。
中丞举其大纲,而属官之中,选强明一人,以专治其事。
举刺多者为上,以举刺少者为中,以无所举刺为下
因其罢归而奏其治要,使朝廷有以为之赏罚
非常之功不可掩之罪,又当特有以偿之,使职司知有所惩劝,则其下守令丞尉不容复有所依违
其所课者又不过数十人足以求得其实
所谓用力少而成功多,法无便于此者矣。
今天号为太平其实远方之民穷困已甚,其咎皆在职司
不敢尽言陛下试加采访,乃知臣言之不妄。
其四曰:臣闻古有诸侯臣妾境内,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
陪臣之事其君,如其君之事天子
无他,其一境之内,所以生杀予夺富贵贫贱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臣妾之也。
其后诸侯虽废,而自汉至唐,犹有相君之势,何者
署置辟举之权,犹足以臣之也。
是故太守刺史坐于堂上州县之吏拜于堂下,虽奔走顿伏,其谁曰不然
太祖受命,收天下之尊,归之京师
一命以上皆上所自署,而大司农衣食之。
宰相于州县吏,虽贵贱相去甚远,而其实所与比肩而事主耳。
是以百馀年间,天下不知权臣之威,而太守刺史犹用汉唐之制,使州县吏事之如事君之礼。
皆受天子之爵,皆食天子之禄,不知何以臣之也。
小吏之于大官不忧其有所不从,惟恐其从之过耳。
今天下以贵相高,以贱相谄,奈何使州县之吏,趋走太守之庭,不啻仆妾唯唯不给
大吏恣行不忌其下,而小吏不能正,以至于曲随谄事,助以为虐。
其能中立不挠者,固已难矣。
不足怪,其势固使然也。
州县之吏,位卑禄薄,去于民最近,而易以为奸。
朝廷所恃以制之者,特以厉其廉隅,全其节概,而养其气,使知有所耻也。
且必有异材焉,后将以为公卿,而安可薄哉?
其尤不可者,今以县令从州县之礼。
县令官虽卑,其所一县之责,与京朝官知县等耳。
吏胥人民习知官长拜伏太守之庭,如是不威也,故轻之;
轻之,故易为奸。
县令所以为难也。
臣愚以为州县吏事太守,可恭逊卑抑不敢而已不至于通名赞拜趋走下风
所以士大夫之节,且以儆大吏不法者。
其五曰:臣闻为天下者,必有所不可窥。
是以天下有急,不求其素所不用之人。
使天下不能幸其仓卒,而取其禄位,惟圣人为能然。
何则
其素所用者,缓急足以使也。
临事而取者,亦不足用矣。
传曰:「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今者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
国家用兵之时,购方略,设武举,使天下屠沽健儿皆能徒手攫取陛下之官
而兵休之日,虽有超世之才,而惜斗升之禄
臣恐天下有以窥朝廷也。
之任将帅,卒有急难而可使者,谁也?
陛下老将,曩之所谓战胜善守者,今亡矣。
臣愚以为可复武举,而为之新制,以革其旧弊。
且昔之所谓武举者盖疏矣,其以弓马得者,不过挽强引重市井粗材
而以策试中者,亦皆记录章句区区无用之学。
又其取人太多天下知兵不宜如此之众。
待之又甚轻,其第下不免隶役
其所得皆贪污无行之徒,豪杰之士耻不忍就。
宜因贡士之岁,使两制得举其所闻,有司试其可者,而陛下亲策之。
权略之外便于弓马可以出入险阻,勇而有谋者,不过一二人,待以不次之位,试以守边之任
有制科,武有武举陛下欲得将相于此乎取之,十人之中,岂无一二?
斯亦足以济矣。
其六曰:臣闻法不足以天下
以法而制天下,法之所不及天下斯欺之矣。
且法必有所不及也,先王知其有所不及是故存其大略,而济之以至诚。
使天下所以不吾欺者,未必皆吾法之所能禁,亦其中所不而已
人君御其大臣不可以用法如其左右大臣而必待法而后能御也,则其疏远小吏当复何以哉?
天下之大而无可信之人,则国不足以为国矣。
臣观今两制以上非无贤俊之士,然皆奉法供职无过而已莫肯绳墨之外陛下深思远虑,有所建明
何者
陛下待之绳墨之内也。
臣请得举其一二以言之。
两府两制,宜使日夜交于门,以讲论当世之务,且以习知为人临事授任以不失其才。
今法不可以往来,意将以杜其告谒之私也。
君臣之道不同人臣惟自防,人君惟无防之。
是以欢欣相接无间
两府两制可信邪,当无所请属以为不可信邪,彼何患无所致其私意安在其相往来邪?
两制知举不免封弥誊录,既奏而下御史亲往莅之,凛凛如鞠大狱,使不知谁人之辞,又何其甚也?
臣愚以为如此之类,一切撤去,彼稍有知,宜不忍负。
若其犹有所欺也,则亦天下不才无耻者矣。
陛下赫然震威,诛一二人可以使天下奸吏重足而立想闻朝廷之风;
亦必有倜傥非常之才,为陛下用也。
其七曰:臣闻为天下可以名器授人,而不可以名器许人
人之不可以一日而知也久矣
国家科举取人四方来者如市,一旦使有司第之,此固非真知其才之高下大小也,特以为姑收之而已
将试之为政,而观其悠久,则必有大异不然者。
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不及十年未有不为两制者。
且彼以其一日之长,而擅终身富贵,举而归之,如有所负。
如此,则虽天下美才,亦或怠而不修
率意行者,人亦望风畏之,不敢按。
何为者也?
且又有甚不便者。
先王制其天下,尊尊相高,贵贵相承,使天下仰视朝廷之尊,如太山乔岳,非攀援所能及。
茍非有大功出群之才,则不可以轻得其高位。
是故天下知有所忌,而不敢觊觎
五尺童子斐然皆有意于公卿得之则不知愧,不得则怨。
何则
习知一旦可以侥倖无难也。
如此,则匹夫朝廷
臣愚以为三人之中,茍优与一官足以报其一日之长
馆阁台省非举不入
彼果不才者也,其安以入为?
彼果才者也,其何患无所举?
非独爱惜名器,将以重朝廷耳。
其八曰:臣闻古者敌国相观,不观于其山川险、士马之众,相观于人而已
高山大江,必有猛兽怪物时见其威,故人不敢亵。
夫不战胜而后服也,使之常有所忌,而不敢发;
使吾常有所恃,而无所怯耳。
今以中国之大,使夷狄视之不甚畏,敢有烦言以渎乱吾听。
此其心不有所窥,其安能如此之无畏也?
敌国有事相待以将;
无事相观以使。
今之所谓使者亦轻矣,曰此人也,为此官也,则以为此使也。
今岁以某,来岁当以某,又来岁当以某,如县令署役,必均而已矣。
人之才固有所短,而不可强;
专对捷给勇敢,又非可以学致也。
今必使强之,彼有仓惶失次,为夷狄而已
古者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国家、利社稷则专之。
法令太密,使小吏执简记其旁,一摇足,辄随而书之。
虽有奇才辨士,亦安所效用
夷狄观之,以为樽俎谈燕之间,尚不能办军旅之际,固宜无人也。
如此,将何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哉?
臣愚以为奉使宜有常人惟其可者,而不必均。
彼其不能者,陛下责之以文学政事,不必强之于言语之间,以败吾事。
而亦稍宽其法,使得有所施。
今世之患,以奉使艰危,故必均而后可。
陛下平世使人,而皆得以辞免
后有缓急,使之出入死地,将皆逃邪?
此臣又非独出使而言也。
其九曰:臣闻刑之有赦,其来远矣。
周制八议,有可赦之人而无可赦之时。
三代之衰,始闻有肆赦之令,然皆因天下有非常之事凶荒流离之后盗贼垢污之馀,于是有以沛然洗濯天下
而犹不若今之因郊而赦,使天下凶民可以逆知侥倖也。
平时小民畏法不敢趑趄,当郊之岁,盗贼公行罪人满狱,为天下者将何利于此
而又糜散帑廪,以赏无用冗杂之兵,一经大礼,费以万亿
赋敛之不轻,民之聊生,皆此之故也。
陛下节用爱民非不欲去此矣。
以为所从久远,恐一旦去之,天下以为少恩
凶豪无赖之兵,或因以为词而生乱。
其所以重改也。
盖事有不可改而遂不改者,其忧必深;
改之,则其祸必速。
惟其不失推恩,而有以天下之弊者,臣愚以为先郊之岁,可因事为词,特发大号,如郊之赦与军士之赐,且告之曰:「吾于天下非有惜乎推恩也,惟是凶残之民,知吾当赦,辄以犯法,以贼害良民
而后赦不于郊之岁,以为常制」。
天下之人喜乎非郊之岁而得郊之赏也,何暇其后
其后四五年而行之,七八年而行之,又从而尽去之,天下晏然不知,而日以远矣。
且此出于五代之后兵荒之间,所以姑息天下而安反侧耳,后之人相承而不能去,以至于今。
令明具,四方无虞,何畏而不改
不为之计,使奸人猾吏养为盗贼,而复取租赋以啖骄兵,乘之以饥馑,鲜不及乱矣。
当此之时,欲为之计,其犹有及乎?
其十曰:臣闻古者所以庶人之议,为其疏贱无嫌也。
不知爵禄可爱,故其言公;
不知君威之可畏,故其言直。
今臣幸而未立于陛下之朝,无所爱惜顾念于其心者。
是以天下之事,陛下之诸臣所不敢尽言者,臣请得以僭言之。
陛下擢用俊贤思致太平,今几年矣。
事垂立而辄废,功未成而旋去,陛下其所由乎?
陛下其所由,则今之在位者,皆足以有立
若犹未也,虽得贤臣千万,天下不可为
何者
小人之根未去也。
陛下士大夫有礼,凡在位不敢亵狎戏嫚,以陛下
谗言邪谋所由至于朝廷者,天下之人皆以为陛下疏远宦官之过。
陛下以为耳目玩弄之臣,而不知阴贼险诈为害最大。
天下小人无由至于陛下之前,故皆通于宦官珠玉锦绣所以为赂者络绎于道,以间关龃龉贤人之谋。
陛下纵不听用,而大臣有所顾忌以不得尽其心。
臣故曰:小人之根未去也。
窃闻之道路陛下有意去而疏之也。
若如所言,则天下之福。
然臣方以为忧,而未敢贺也。
古之小人有为君子之所抑,而反激天下之祸者,臣每痛伤之。
东汉之衰,宦官用事阳球司隶校尉发愤王甫等数人,磔其尸于道中
常侍曹节过而见之,遂奏诛阳球,而宦官用事过于王甫之未诛。
其后窦武何进又欲去之,而反以遇害
故汉之衰至于扫地而不可救
夫君子之去小人惟能尽去,乃无后患。
陛下宗庙社稷之重,与天下之可畏,既去之,又去之;
既疏之,又疏之。
刀锯之馀必无忠良纵有区区小节不过闱闼扫洒之勤,无益于事。
惟能务绝其权,使朝廷清明,而忠言嘉谟易以入,则天无事矣。
陛下无使为臣之所料,而后世以臣为知言不胜大愿
曩臣所著二十篇,略言当世之要。
陛下以此召臣,然臣观朝廷之意,特以其文采词致稍有可嘉,而未必其言之可用也。
天下无事,臣每每狂言,以迂阔为世笑。
然臣以为必将有时而不迂阔也。
贾谊之策不用孝文之时,而使主父偃之徒得其馀论,而施之于孝武之世。
夫施之于孝武之世,固不如用之于孝文之时之易也。
臣虽不及古人,惟陛下不以一布衣之言而忽之。
不胜越次忧国之心,效其所见。
且非陛下召臣,臣言无以至于朝廷
今老矣,恐后无由复言,故云云之多至于此也,惟陛下宽之。
臣洵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