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皇极经世图系序 北宋 · 邵雍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三
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
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
以道明道,道非可明;
以物明道,道斯见矣。
物者,道之形体也,生于道,而道之所成也。
道变而为物,物化为道
由是知道亦物也,物亦道也,孰知其辨哉!
故善观道者必以物,善观物者必以道。
而忘物则可矣,必欲远物求道不亦妄乎?
有物之大,莫若天地
然则天地从生
道生天地,而太极者,道之全体也。
太极两仪两仪形之判也。
两仪四象四象而后天地之道备焉。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阴阳变于上,而日月星辰生焉;
刚柔化于下,而水火土石生焉。
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体于地。
象动于上而万物生焉,体文于下而万物成焉。
时有消长盈虚,物有动植飞走
消息盈虚者,时之变也;
动植飞走者,物之类也。
时以变起,物以类应。
时之与物,有数存焉。
数者何也?
道之运也,理之会也,阴阳之度也,万物之化也。
定于幽而验于明,藏于微而显于著,所以变化而行鬼神也。
生一,一为太极
一生二,二为两仪
二生四,四为四象
四生八,八为八卦
八卦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天地万物之道备矣
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放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
一者何也?
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源也。
日为元,元者气之始也,其数一;
月为会,会者数之交也,其数十二;
星为运,运者时之行也,其数三百六十;
辰为世,世者变之终也,其数四千三百二十。
一岁之数,则一元之数睹矣。
大运而观一元,则一元一岁大者也;
一元而观一岁,则一岁一元之小者也。
一元统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
岁、月日、时,各有数焉。
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时。
分毫釐,丝忽眇没,亦有数焉,皆统于元而宗于一,终始往来不穷
天则消长盈虚,在人则为治乱兴废,皆不能逃乎数也。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
少阳为星,少阴为辰。
太刚为人太柔为水。
少刚为石,少柔为土。
阳之数十,阴之数十二。
刚之数十,柔之数十二。
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本数凡四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本数凡四十八。
四而因之,得一百有六十,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
得一百九十二,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
阴阳刚柔之体数之相进退,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刚、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
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一百一十二;
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百五十二。
阴阳刚柔之数更唱迭和,各得万有七千二十四(谓以百一十二乘百五十二,又以百五十二乘百一十二。),是谓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变化之数。
日月星辰变数水火土石之化数,是谓动植之数。
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变化之数再相唱和得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谓以万有七千二十四自相乘。),是谓动植通数
本数者,数之始也;
体数者,数之成也;
用数者,数之变也。
致用则体数矣,体数退则本数藏矣。
体退而本藏,则变化见矣,故谓之变化之数。
变者,生生不穷之谓也;
万物者,动植之谓也,故谓之动植之数。
万物之数滋而生焉,故谓之动植通数
有数则有物,数尽则物穷矣;
物则有数,物穷则数尽矣。
然数无终尽,数尽则复;
无终穷,物穷则变。
变故能通,复故能久。
日月星辰,变乎暑寒夜者也;
水火土石,化乎雨风露雷者也。
暑寒昼夜,天之变而唱乎地者也;
雨风露雷,地之化而和乎天者也。
一唱一和而后物生焉。
寒暑昼夜,变乎情性形体者也;
雨风露雷,化乎飞走草木者也。
性情形体,本乎天而感乎地者也;
飞走草木,本乎地而应乎天者也。
一感一应而后物成焉。
一唱一和、一感一应者,天地之道,万物之情也。
天地之道、万物之情,其惟诚之谓乎。
凡在天地之间,蛮夷华夏皆人也,动植飞走皆物也。
人各有品,物各有类,品类之间,有理有数存焉。
推之于天地而后万物之理昭焉;
顺之阴阳而后万物之数睹焉。
天气下降地气上跻阳唱于前,阴和于后,然后物生焉。
天地有至美,阴阳至精,物之得者,或粹或駮,或淳或漓。
万物之类,或巨或细,或恶或良,或正或邪,或柔或刚,咸其自取之耳。
至于声色形气,各以其类而得焉,可考而知,声音为甚
声者,阳也,而生于天;
音者,阴也,而出于地。
声音之数,而后万物之数睹矣;
声音之理,而后万物之理得矣。
人之有类,亦由物之有类也;
人类之数,亦由物类之数也。
天地,兼万物,而合德太极者,其惟人乎!
日用而不知者百姓也;
反身而诚之者君子也;
因性而由之者圣人也。
圣人天地一体万物一身,善救而不弃曲成不遗,以成能其中焉。
生物之道,天类属阳,地类属阴;
阳为动,阴为植;
阳之阳为飞,阴之阴为走。
动而飞者亲上,走而植者亲下。
天有至粹,地有至精人类得之则为明哲,飞类得之则为鸾凤,走类得之则为麒麟介类得之则为龟龙,草类得之则为芝兰木类得之则为松柏,石类得之则为金玉万物莫不以其类而有得者焉。
天有至厉,地有至幽,人类得之则为妖孽,飞类得之则为枭鹤,走类得之则为飞狼,草类得之则为至毒,木类得之则为不才,石类得之则为礓砾万物莫不以其类而有得者焉。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言致一也。
感应不一则气不粹,气不粹则生物不美
是故至治世则贤人众多龟龙于沼凤凰翔于庭,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百谷用成庶草蕃庑顺气之应也。
衰乱世则反,以逆气之应也。
逆气之应,由人心之感焉。
故古之圣人,自昭明德,协和万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日月星辰不忒其序,风雨晦不失其常,山川鬼神以宁,鸟兽鱼鳖咸若
天人之际安可忽哉!
大哉,时之与事乎!
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时者,天也;
事者,人也。
时动而事起,天运人从,犹形行而影会,声发而响应欤。
时行不留天运不停,违之则害,逆之则凶。
圣人与天并行而不逆,与时俱游而不违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不能违天,物不能违时圣人不能违物。
不能违天,故天运不变
不能违时,故时变而必化;
圣人不能违物,故物化而必顺。
圣人不能违物,故天亦不能圣人
是以先天而天弗违,后天奉天时。
天之时由人之事,人之事由天之时乎
故天有是时,则有是事
人有是事则天是时
兴事应时者,其唯人乎!
其时而无其人,则时不足以应;
有其人而无其时,则事不足以兴。
有其人而无其时则有之矣,有其时而无其人盖未之有也。
消息盈虚者,天之时也;
治乱兴废者,人之事也。
消长盈虚而后春夏秋冬,有治乱兴废而后皇帝王伯
唐虞其中天而兴乎,者其应运而生乎,何天时人事相验欤!
之者则未之或至,后之者无以尚之。
其犹之将至,日之尚中乎。
圣人删《书》断自唐虞,时之盛也;
经始于周平,道之衰也。
圣人惧之,以二百四十年之事,系之以万世法。
法者何也?
君臣父子夫妇人道大伦也。
之者圣人也;
之者君子也;
之者小人也;
之者禽兽也。
兴之则为治,废之则为乱,用之则为中国,舍之则为(下缺约五百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