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天童四明往复书后熙宁三年二月 北宋 · 释继忠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九、《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吾祖法智尊者始因钱唐奉先清师制《珠指》,解十不二门「总在一念」之文为真心,「别分色心」之言为俗谛改色心门「造谓体用」为「造谓体同」,改内外门「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为「即空即中」,凡改二十来字。
天台昱师注《不二门》,立唯观不思议境,消「一念三千,唯色唯心为真谛,法智悯而救之,所以指要》之所由作。
故序云「或示或注,著述云云」,是此也。
清师又立生佛三千为事造,心法三千为理造,而不知三法各具事理,如《指要》破曰:「据佗所释,心法是理,唯论能具能造;
生佛是事唯有所具所造。
心造之义尚亏,无差之文永失」。
又序曰「事理未明,解行无托」。
此皆破于清公也。
然《指要》之中正观心达妄之道,辟佗山外「观真」之非文,引「烦恼菩提生死即涅槃」二句发心立行之本,因此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
可大师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
达磨曰「得吾髓」。
法智评之曰:「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
凝禅师谓《指要》所引差错从而辨之,乃准《祖堂》及《传灯录》,当时可师但礼三拜,依位而立,而不曾有「本无烦恼」等言。
凝公如此扶救,毁斥法智云「是道听途说非为正论」。
殊不知法智准《圭峰后集》而示。
到此,凝公自当结舌服膺柰何《后书》倔强不已
今更就彼书辨之。
若将可大师无言依位而立便是显圆顿者,且《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大品》云:「若有一法过涅槃,我亦说如幻」,又有无童子净名杜口等。
今问,此诸无言而与可师无言为同,为异?
端的示之,切莫通谩。
又如《阿含》,外道问佛,不问有言无言,如来踞座,外道赞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即礼三拜而退。
阿难问佛外道得何法而退,佛言:「如快马鞭影,即著正路也」。
祖堂》引为圆顿第一则语,天台判此为小乘三藏,若望圆顿,犹霄壤焉,故知不可才见无言,便谓真證也。
当时四明太守直阁林公二师诤议不已,因请法智于《指要下和融之语。
法智不得而辞,遂改之(《指要旧文曰:「此乃又超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问今明圆教岂不论断惑證理及翻迷就悟耶?若论者,何异持育之解答,祇如可师,岂不断惑翻迷,岂亦同前二耶?故知凡分渐顿,盖论能断能翻之所以尔。」《指要》新改曰:「然汝所引达磨印于可师『本无烦恼,元是菩提』等,斯乃圭峰异说,致令后人以此为极,便弃三道,唯观真心。若据祖堂自云『二祖礼三拜,依位而立』,岂言烦恼菩提一无一有耶?故不可以圭峰异说而格今家妙谈尔。」)
达磨西来,以《楞伽四卷可大师,且曰藉教悟宗仁者依此修行自得度世
荆溪尝判《楞伽》阶天台别教,以经云「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之义,大慧菩萨问是顿是渐,佛答是渐。
既言是渐,安得指为顿耶?
准此法智所评信不诬矣。
今谨录当时《议书》五番,非但后昆睹《指要》新旧二文来历抑亦不昧先时辨论之因起也。
熙宁三年中春永嘉法明传教法孙继忠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