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皇太后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八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八七、《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四、《右编》卷一○、《续资治通鉴》卷六二
月日具位臣光谨昧死再拜上疏皇太后殿下去岁仁宗皇帝捐弃万方皇帝嗣统之初,忧哀成疾。
殿下社稷之重,同听庶政,以安群情
圣体复初,四方无事殿下推而不居自取安逸动静之节,无不合宜
率土臣民,孰不称颂
不自量度,欲成殿下全美,犹以萤烛微明,仰裨日月之盛光,伏惟殿下稍宽其罪而终听其辞。
臣窃以治家之道,贵贱虽殊,人情一也。
尝观天下士民之家,其长幼群居长者恩意不备衣食不丰;
幼者或容貌不恭语言不逊者。
幼者孝恭不怨长者慈惠不责,则上下雍睦家道以兴。
若幼者以为怨,长者以为责,则上下乖离家道以衰。
其始相失也甚微,而终为祸也甚大。
加以谗人间之,于是乎有父相疑兄弟相疾乱虐并兴无所不至者矣。
闺门之内,子妇有以孝恭之心至者,则尊亲欢然慈爱之心接之。
若其有过,则当以忠厚之心教之。
教之备矣,而犹不听,则虽责之可也,罪之可也
及其既改,则又当复以欢心接之,不可以一忤颜色,而终身恶之,遂不可解谢也。
骨肉间有威怒而无憎疾,有诘责无猜忌。
自古圣人所以御其亲之道也。
窃惟皇帝皇后殿下,兼内外之亲,幼蒙保育今日万民父母,享天下富贵,孰云非殿下之力?
臣谓殿下固宜抚存爱念,情同所生周旋保护,以终大惠
不可偶以纤芥之失,遂蓄久长之怒,弃生成之厚恩,取疏绝之深怨,愚智同知也。
皇帝去岁得疾之时,礼貌言辞,诚有可疑得罪于殿下者,臣固已尝言于殿下,云「不可责有疾之人以无疾之礼也」。
凡醉而有过,醒犹可赦,况有疾之人不自省知,本非其意之所欲为,岂可追数以为罪咎邪?
皇后童孺之岁,朝暮游戏殿下之怀,分甘哺果,拊循煦妪,有恩无威
今既正位中宫,得复奉膳羞盥帨,以事殿下,其意恃昔日之爱,不自疏外,犹以童孺之心望于殿下
或有求须不时满意,则愠怼怨望不能尽如家人妇姑之礼。
殿下虽怒之责之,固其宜也,谁曰不可
事过之后殿下若遂弃之不复收恤憎疾仇雠,则臣以为过矣!
在阙之外无由禁廷之事,窃闻道路之言未详虚实,皆言近日皇帝皇后奉事殿下恭勤之礼甚加于往时,而殿下遇之太严,接之太简
或时进见殿下虽赐之坐,如待疏客语言相接不过数句,须臾之间已复遣去。
如此母子之恩,如何得达?
妇姑之礼,如何得施?
所以使之疑惑恐惧不敢自亲者,盖以此也。
窃惟殿下母仪天下踰三十年,柔明之誉,洽于中外
皇帝龙潜藩邸进德修业仁圣之望,光于远迩
先帝以至大义选贤建嗣海内之人,皆谓继统之日,慈孝之风必自家刑国。
不意闾巷之民,忽有今兹异论
推其本原,盖由皇帝遇疾之际,宫省之内,必有谗邪人造语言互相间构
一则欲诈效小忠,以结殿下之知,侥求禄利
二则自知过失素多,畏嗣君之严,有所不容;
三则欲窃弄权柄,恶长君聪明,使己不得自恣
是以日夜窥觇拾掇丝毫之失,无不纳于殿下之耳。
殿下虽至聪哲不能无疑
至仁慈,不能无怒。
皇帝刚健之性,屈于众口无以自伸,能不愤悒
遂使两宫之间,介然相失,久而不懈流闻于外,致朝野之士有敢窃议是非者,深可惜也。
天诱其衷殿下浚发慈旨卓然远览,举天下之政归之皇帝,此乃宗庙之灵、生民之福。
然臣窃料谗邪之人,心如沸汤,愈不自安,力谋离间
彼皆自营一身之私,非为国家殿下之计也。
臣愿殿下深察其情,勿复听纳斥远其人,勿置左右
召谕皇帝,以向来纷纷,皆此属所为自今以后母子之间当坦然无疑
皇帝涕泣拜伏感激摧谢
然后两宫之欢,一皆如旧
皇后进见之际,殿下宜赐以温颜,留之从容来往无时,勿加限绝
置酒语笑,与之欣欣相待一如家人之礼。
如此,则殿下坐享孝养,何乐如之!
心平气和眉寿无疆国家乂安内外无患名誉光美,垂于无穷
与其信任谗慝猜防百端终日戚戚忧愤生疾国家不宁祸乱横生讥谤之言,流于后世,二者得失相去远矣。
殿下既能以祖宗之业付皇帝,又能以大政授之,而独于恩礼之际,终不能豁然回心息怒,其故何哉
方今宫闱之中,殿下骨肉至亲,止于皇帝、皇后、长公主皇子公主数人而已,其馀皆行路之人,于殿下何有
若亲者尚不可结以恩信,猜而远之,则疏者独肯受殿下顾遇,尽其死力终始无贰乎?
夫贵莫贵于为天子之母,富莫富于受四海之养。
殿下有此富贵,而不能自乐,亲其所可疏,疏其所可亲,使受恩之子彷徨而不自安踧踖而不敢进,虽内怀反哺之心,而无以施展,臣窃为殿下惜之。
父子皆蒙先帝大恩,擢于常调之中,置之侍从之列,心非木石岂能暂忘?
先帝晏驾之后,臣唯不避死亡进忠直之言,庶几殿下母子和悦国家安宁,是臣所以为报效也。
不胜区区激切之诚,展布以闻,惟留神幸察
臣光昧死再拜上疏
按:《司马公文集》卷二九。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一,《赵宋五太后临朝事略治平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