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正蒙一 其一 太和第一 北宋 · 张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张子全书》卷二、《张子抄释》卷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
起知于易者乾乎!
效法于简者坤乎!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不可象为神。
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
道者知此,谓之知道
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也已。)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客形尔;
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无感无形,惟尽性一之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
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从来,则深于《易》者也。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
若谓万象太虚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此道不明,正由慒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幻化
幽明不能举其耍,遂躐等妄意而然。
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
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
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
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
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
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
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
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
天地间者法象而已
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
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
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气之聚散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神变而已
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
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
故聚而有间风行声闻具达,清之验与!
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太虚,有天之名;
气化有道之名;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鬼神者,二气良能也。
圣者至诚得天之谓;
神者,太虚妙应之目。
天地法象,皆神化糟粕尔。
天道不穷,察暑已;
众动不穷屈伸已。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圣人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
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大义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岁成
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夜者,天之一息乎!
寒暑者,天之昼夜乎!
天道秋分而气易,犹人寤寐魂交
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寐而言,一身昼夜也;
气交为春,万物糅错,对秋而言,天之昼夜也。
气本之虚,则湛本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
有象斯有号,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爱恶之情同出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万物虽多,其实一物
无无阴阳者,以是天地变化
二端而已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性与天云者,易而已矣。
心所万殊者,感外物不一也。
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缊二端而已
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与!
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
圣人在上而下民咨,气壹之动志也;
凤凰仪,志壹之动气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