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正蒙三 其三 三十篇第十一 北宋 · 张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张子全书》卷三、《张子抄释》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
四十精义致用时措不疑
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
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
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
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常人之学,日益不自知也。
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德进之盛者与!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
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
与天地参无意必、固、我,然后范围天地之化,从心不踰矩
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从心莫如梦。
梦见周公,志也;
不梦,欲不踰矩也,不愿乎外也,顺之至也,老而安死也,故曰「吾衰久矣」。
困而不知变,民斯为下矣;
不待困而喻,贤者之常也。
困之进人也,为德辨,为感速,孟子谓人有德术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自古困于内无如舜,困于外无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学于困,则其蒙难正志圣德日跻,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独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仲尼生于周,从周礼故公旦法坏,梦寐不忘为之意;
使其继周而王,则其损益可知矣。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变易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知天下无道而不隐者,道不远人
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天下而弃之也。
仁者先事后得先难后获故君事事得食
不以事事,「虽有,吾得而食诸」?
仲尼少也国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
及德备道尊,至是邦必闻其政,虽欲仕贫无从得之
「今召我者而岂徒哉」,庶几得以事事矣,而又绝之,是诚系滞匏瓜不食之物也。
不待备而勉于礼乐,「先进礼乐」者也;
而后至于礼乐,「后进礼乐」者也。
仲尼贫贱者必待文备而后进,则于礼乐不可得而行矣,故自野人而必为,所谓不愿其外」也。
功业不试,则人所见者艺而已
凤至图出,文明之详,伏羲、舜、文之瑞;
不至夫子文章知其已矣
礼文阙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马者不借人以乘习。
不曰礼文而曰史之阙文者,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举近者而言约也。
师挚之始,乐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
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乐之正。
及鲁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
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岂虚语哉!
与与如也」,君或在朝在庙,容色不忘向君也。
君召使摈,趋进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
没阶趋进翼如」,张拱而翔。
「宾不顾矣」,相君送宾,宾去则白曰「宾不顾而去矣」,纾君敬也。
上堂如揖,恭也;
下堂如授,其容纾也。
冉子请粟原思为宰,见圣人用财也。
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肸南子,茍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已甚如是
「子欲居九夷」,不遇中国,庶遇于九夷中国之陋为可知
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
固,犹不回也。
仲尼应问,虽叩两端而竭,然言必因人为变化,所贵乎圣人之词者,以其知变化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惮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
然得乃有命,是求无益得也
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故罕及于利;
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
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
颜子天下,「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辄贰之于后也。
颜子之徒,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故曰「吾闻其语而未见其人也」。
「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子龙德而隐,故「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与圣者同。
龙德,圣修之极也,颜子之进,则欲一朝而至焉,可谓好学已矣
非助我者」,无疑问也,有疑问,则吾得以感通故而达夫异同者矣。
「放郑声,远佞人」,颜回为邦礼乐法度不必教之,惟损益三代,盖所以告之也。
法立而能守,则德可久,业可大,郑声佞人能使为邦者丧所以守,故放远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君子没世而名不称」,盖「士而怀居不可以为士」,必也去无道,就有道
有道而贫且贱,君子耻之。
天下无道然后穷居独善不见知而不悔,《中庸所谓「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独许颜回「惟我与尔为是」也
仲由乐善,故车马衣裘喜与贤者共敝
颜子进,故愿无伐善施劳
圣人乐天,故合内外而成其仁。
子路礼乐文章未足为政之道,以其重然诺,言为众信,故「片言可以折狱」,如《易》所谓利用折狱」,「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适能是而已焉。
颜渊从师进德孔子之门;
孟子命世修业战国之际;
所以潜见之不同
犁牛之子虽无全纯,然使其色骍且角,纵不为大祀所取,次祀小祀终必取之,言大者茍立,人所不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