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礼乐1065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二、《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六、《圣宋文选》卷一○、《文章类选》卷一一、《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气之所禀命者,心也。
视之能必见,听之能必闻,行之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诚之所至也。
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之所固有,而神之所自生也,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
故诚之所以能不测者,性也。
贤者,尽诚以立性者也;
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
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
形者,有生之本。
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不足以养生
尽性者,至诚者也;
至诚者,宁心者也;
宁心者,养气者也;
养气者,保形者也;
能保形者,养生者也;
养生不足以尽性也。
生与性之相因循,志之与气相为表里也。
生浑则蔽性,性浑则蔽生,犹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
先王其然是故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
礼者,天下中经
乐者,天下中和
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
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
大乐之极,易而希声
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
世之所重,圣人之所轻;
世之所乐,圣人所悲
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乐得其欲,欲易发而性难知,此情性所以正反也。
衣食所以养人形气礼乐所以养人之性也。
礼反其所自始,乐反其所自生,吾于礼乐圣人所贵其生者至矣。
世俗之言曰:「养生君子之事」。
未知先王建礼乐之意也。
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去情却欲以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
圣人之言,莫大颜渊之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则仁之道亦不远也。
耳非取人而后聪,目非取人而后视,口非取诸人而后言也,身非取诸人而后动也,其守至约,其取至近,有心有形者皆有之也。
然而颜子且犹病之,何也?
盖人之道莫大于此
非礼勿听,非谓掩耳而避之,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聪也;
非礼勿视,非谓掩目而避之,天下之物不足以乱吾之明也;
非礼勿言非谓止口而无言也,天下之物不足以易吾之辞也;
非礼勿动,非谓止其躬而不动,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气也。
天下之物岂特形骸自为哉?
其所由来盖微矣。
不听之时,有先聪焉;
视之时,有先明焉;
不言之时,有先言焉;
不动之时,有先动焉。
圣人之门,惟颜子可以当斯语矣。
是故非耳以为聪,而不知所以聪者,不足以天下之听;
非目以为明,而不知所以明者不足以天下之视。
聪明者,耳目之所能为
所以聪明者,非耳目之所能为也。
是故待钟而后乐者,非深于乐者也;
玉帛而后恭者,非深于礼者也。
蒉桴土鼓,而乐之备矣
燔黍捭豚污尊抔饮,礼既备矣
大裘无文大辂无饰,圣人独以其事之所贵者何也?
所以礼乐之本也。
故曰礼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
曾子谓孟敬子:「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颜色,斯近信矣;
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观此言也,曾子不知道也则可,使曾子而为知道,则道不违乎言貌辞气之间,何待于外哉?
是故古之人目击而道已存,不言而意已传,不赏而人自劝不罚而人自畏,莫不由此也。
是故先王之道可以传诸言、效诸行者,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也。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去情却欲而神明生矣,修神致明而物自成矣,是故君子之道鲜矣。
齐明其心,清明其德,则天地之间所有之物皆自至矣。
君子之守至约,而其至也广;
其取至近,而其应也远。
《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变化之应,天人极致也。
是以《书》言天人之道,莫大于《洪范》,《洪范》之言天人之道,莫大貌、言视、听、思。
大哉圣人独见之理,传心之言乎,储精晦息而通神明
君子所不至者三: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
不失色者,容貌精也;
不失口者,语默精也;
不失足者,行止精也。
君子之道也,语其大则天不足容也,语其小则不秋毫之末,语其强则天下莫能敌也,语其约则不能致传记
圣人遗言曰:「大礼与天同节大乐与天同和」。
盖言性也。
大礼性之中,大乐性之和,中和情通神明
圣人储精九重而仪凤凰,修五事而关阴阳,是天地位而三光明,四时行而万物和。
《诗》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
扬子曰:「貌、言视、听、思,性所有,潜天而天,潜地而地也」。
呜呼礼乐之意不传久矣
天下之言养生修性者,归于浮屠老子而已
浮屠老子之说行,而天下礼乐者独以顺流而已
夫使天下之人驱礼乐之文以顺流为事,欲成治其国家者,此梁晋之所以取败之祸也。
然而世非知之也者,何耶?
礼乐意大而难知,老子之言近而易晓。
圣人之道得诸己,从容人事之间而不离其类焉;
浮屠空虚穷苦,绝山林之间,然后足以善其身而已
由是观之,圣人之与释老,其远近难易可知也。
是故赏与古人同而劝不同,罚与古人同而威不同,仁与古人同而爱不同,智与古人同而识不同,言与古人同而信不同
同者道也,不同者心也。
《易》曰:「茍非其人,道不虚行」。
宓子贱单父宰,而单父之人化焉。
王公大人伊尹之势而无子贱一邑之功者,得非学术素浅而道未明欤?
天下之人非不勇为圣人之道,为圣人道者时务速售诸人以为进取之阶。
今夫进取之道,譬诸钩索物耳,幸而多得其数,则行为王公大人
若不幸而少得其数,则裂逢掖之衣为商贾矣。
由是观之,王公大人商贾得志者也,此之谓学术浅而道不明
由此观之,得志居人之上,复治圣人之道而不舍焉,几人矣?
内而好爱之容蛊其欲,外有便嬖之谀骄其志,向之所能者日已忘矣,今之所好者日已至矣。
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又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
颜子之所学者非世人之所学。
不迁怒者,求诸己;
不贰过者,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
世之人所谓退,颜子所谓进也;
人之所谓益,颜子所谓损也。
《易》曰:「损,先难而后获」。
颜子之谓也。
耳损于声,目损于色,口损于言,身损于动,非先难欤?
及其至也,耳无不闻,目无不见,言无不信,动无不服,非后得欤?
是故君子之学,始如愚人焉,如童蒙焉。
及其至也,天地足大人物不足多鬼神不足为隐,诸子支离不足惑也。
是故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
至大也,山川丘陵万物之形、人之常产可指籍而定也。
是故星历之数、天地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学圣人者之所建也,后世之人守其成法,而安能知其始焉?
传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作」。
此之谓也。
故古之人言道者,莫先于天地
天地者,莫先乎身;
言身者,莫先乎性;
言性者,莫先乎精。
精者,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圣人所以配之。
故御,人莫不尽能,而造父得之,非车马不同造父精之也。
射,人莫不尽能,而羿独得之,非弓矢不同,羿精之也。
今之人与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则二也。
造父用之以为御,羿用之以为射,盗蹠用之以为贼。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