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神答诏彗星上三九宜元丰三年八月 宋 · 吕大防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一、《右编》卷七
臣伏七月二十六日手诏,以彗出西方责躬引咎敷求谠言,以正厥事。
臣伏感欷以为天道难知,不可隐度
圣心恐畏退托损抑有以不讳之朝度越前古
臣愚不肖,虽吏守外藩不敢不布肝膈,少裨万一,伏惟神明幸察
臣窃以为方今政事之急,谩为三说九宜,上冒天听一曰治本,二曰缓末,三曰纳言
治本之宜有三:一宜养民
汉之传国昭帝六世藩臣之变,外戚之祸数矣
唐之传国明皇六世,如汉之变,而又有巨盗之患。
大宋临御,而陛下继统世数汉唐同,而曾无一方之患,其得人心可见矣。
非累圣德泽,涵养深厚视之如伤,爱之如子,则何以固结其心若此
伏自陛下布行新政以来参酌古今,著为良法便民者为不少矣。
民情戚戚不以为安,推原其端,盖缘朝廷措置大率急于公家,而缓于民事
窃观先王之政,上之忧下也深,则下之报上也厚。
故其诗曰:「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上忧下之诗也。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下报上之诗也。
上下之情其相亲如此,则怨恶不顺何由生乎其间哉?
马周之对太宗以为贞观初,匹绢易斗米而人不怨者,知陛下忧之也。
五六年来,匹绢易谷十数斛而民怨者,知陛下不忧之也」。
此言极要,颇同今日之意,臣试举其一二。
免役钱率众以给佣,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在猥积,至有一县之人出者半,羸者半,而取之不已
水旱未尝有所蠲减贫下未尝有所贷免,此民情戚戚之一也。
市易本以抑兼并,便众业,而公利在其间
民有艰急匮乏之期,方之他取于富室,则无倍称之息。
然吏或不良,乘民之急而掊克无已,徒欲收赢取偿,而不顾事体之宜与法令本意
诱陷无赖子弟以隳产者有之;
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
一物也,朝贵卖而夕贱买者有之,此民情戚戚之一也。
保甲者,先王什伍教民之法也,不专为兵而已
今有司惟以坐作进退射艺精粗为急,而不问推行考察奸盗、去恶奖善之意。
而又富者逸而贫者劳,或遇饥馑,则将有流散不可号召之虞,此民情戚戚之一也。
凡此法令之未备,或吏奉法不谨之过,以陛下圣明修正之,宜无难者。
二宜教士
九德文王作人周公三物,皆为先王教士之实。
今闻以才选者矣,未闻以德进也;
闻以文词选者矣,未闻以行进也。
臣窃以非大变其法,则终不能得教士之实。
变法谓何
之郡监司保任才行,以升于尚书,各试其所知而命之,则士劝于善。
不专文词设科,则士业崇本
凡此一改法令则天下从之矣。
陛下圣明修正之,不五六年,必收其效。
三宜重谷。
自古国家之患,未有不缘民饥而起也。
县官积钱所在贯朽,而仓廪至无半岁之实,诚可忧也。
盖自常平法行,而群司各计其利,故转运司唯有租税征科之入而已
岁入不足以充费,故于储蓄之计,虽欲贱籴而不暇为也。
常平虽有折纳歛籴之法,而吏多不能推行万一。
水旱方千里,则积镪之饶将无用,而民之强者众而为盗,弱者流离沟壑无以救矣。
臣近尝上乘岁丰积谷之议,颇合事机而亦可行久远伏望裁察
凡此法令之未备,或吏奉法不谨之过,以陛下圣明修正之,宜无难者。
缓末之宜有二:一宜缓治夷狄
中国本也,夷狄末也。
先王之政,内诸夏而外夷狄
夷狄之国声教所暨,故舜之命官猾夏者治之,然则不为中国患者王者治也
或者夷狄之地可辟而郡县之,夷狄之民可冠带赋役之,窃谓过矣。
四海九州之广,而欲沙漠不毛之地以为富;
兆民多士之盛,而欲左衽鴂舌之人以为众,徒见有糜敝所重,而未见可也
虽有前代丧失之地,茍非民情来附未足以用众。
一宜缓治兵
兵者,先王所治而非所以为先也。
卫君问陈于孔子,而孔子答以俎豆之事。
礼教有所未修,而先之以军旅之事,则语道非其序也。
刑政虽讲,而未可谓尽中;
礼乐虽修,而未可尽善
教化虽布,而未可尽行
然则今日之政,宜有急于兵者焉。
凡此非可废之事,特在陛下施为之有先后而已
陛下圣明留意条别之,宜无不得其序者。
纳言之宜有四:一宜广言路
古者群臣,人人得谏,故曰「工执艺事以谏」。
工尚谏,则馀可知矣。
所谓争臣七人者,在位皆谏,谏而又当必争者有七人而后可。
陛下虚心待下,未尝大声以色,而谏者未始有闻于天下,谏而必争者未始见其人。
唐太宗之时,当亡隋之后人物寡少,而谏者满朝
陛下累世文明之盛,而遂使史笔书谏诤之事,亦可谓阙典矣。
二宜宽侵官之罚。
凡人臣之居外,见不便于民,有害于政者,大者闻诸朝,小者以其职而行之是也
一切禁止,不使相侵,则朝廷必有不闻之事,而民庶必有失职之苦矣。
三宜恕诽谤之罪。
自古有为之君,更制天下之事,未有被毁訾于世者。
盘庚之明,周公之圣而不免,况其下者哉?
众人常情不达义理,乐因循而惮改作
改作之始,未见其利,而翕然非之。
圣人于此,特恕其无知而宽之可也,岂足以与之较量长短是非哉?
故汉文深知其意,直除其罪,以度容而已
茍设峻令以防之,非不遽止,然愚庸之情不自知语言之过而非其上矣。
四宜容异同之论。
古者衮服之饰,必以黼者,取其两已相背而能成政也。
两已相背,至铭诸躬,而日服以为监,有以见人君御臣之深戒在于喜同而恶异也。
舜伐三苗,禹以为可,益以为不可然不害并为九官
周公成王召公不悦然不害同为十乱
洪范》谋及卿士,则三公之论有不用焉。
周官》询及万民,则卿士之谋有不取焉。
然后可以通达众志辅成大业
茍取其所同而舍其所异,则晏子所谓以水济水,孰能食之者也。
非特如此而已,茍欲其同,则必有诞谩诈欺附同者矣;
苟恶其异,则必有诡随面从以免异者矣。
使人臣皆怀诞谩诡随事上,殆非朝廷之利也。
窃闻议者必使廷臣无异论,乃谓之一道德。
为此说者似不思也。
一道德以同俗者,盖谓典常之教不可不同也。
今以政事之殊,有可有不可,有宜有不宜,有损有益,而必一而同之,恐非圣人之意也。
所恶异论者,岂非以其沮议害事而恶之耶?
苟导之使言,而择之在我,则虽有沮议害事之言,在吾所弃,固不能为患也。
凡此无难改之势,而有速应之实,盖在陛下为之而已
前所陈,盖陛下政事形容外者,臣得以揣度而陈之。
至如陛下圣性之渊徵,君德崇厚,惟几以成天下之务,惟深达天下之志,臣之愚陋莫得而测焉。
伏惟仰观天心,旁考古义,绌奇论而用中道则天幸甚
按:《宋名臣奏议》卷四三。又见《宋史》卷三四〇《吕大防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〇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