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经义诗赋各设一科(二) 北宋 · 李常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六
伏闻外论纷纷,以科场之议,至今未定举人惶惑,莫知所向
臣等以谓诗赋既已复用,而经义一科岂可辄废?
盖以士人操术趣向,皆视朝好恶
今于诗赋科内,虽曰量留一经,若废经义本科则天下学者必谓朝廷好声律、恶经义不复更为根抵义理之学,相师浮薄靡然成风,则人材自此坏矣。
朝廷立法,本欲兴治救弊,乃于科场之中,立破坏人材之法,此岂为社稷万世之利哉!
今之毁经义、崇诗赋者,以谓国朝以来名卿贤相事业著于世者,皆自诗赋科举得之
不知士大夫有闻者,由素讲经术义理决科之后进学不已,发其聪明,乃能自立,非由辞赋之技所能成也。
或者又谓诗赋有章平侧,于有司考校为易经义汗漫,于有司考校为难,此则尤为偏蔽不专经术之论。
六经之有义理,其简易天地昭明日月,用以取人,犹权衡规矩诚陈,而方圆轻重不可欺也。
议者不能深考,乃谓六经之义高远而难通,渊奥而难明,因欲以私意曲学,谋渐废之,是将聋瞽天下之士,使不知道也。
不知道则不能诚于身,信于朋友,孝于其亲,忠于其君,无施而可也
孟子陈相:「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科举之法,贵于诱进成就人材,乃抑经术、重声律,是使学者乔木而入于幽谷岂不陋乎?
王者之政,务顺人心朝廷不以声律取士近二十年,略计天下言之,挟经应举凡七八万人一旦使之弃其所学而其所不学,捐其所能而强其所不能,则皆颠沛失业,因有终不复更望仕进者。
事虽有系天下之大利害,亦不当矫革遽暴如此,况有害而无利乎?
恭惟陛下遵迪祖宗遗训,务以顺人,岂欲拂天下之士心至于此哉!
议者又谓诗赋之法一定岂必更恤士人不能为者?
是劝朝廷以不为政
推此心也,亦将何所不至
伏望陛下深加省察,必存经义一科,令与诗赋并行均取,以为万世之利。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