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论(下) 北宋 · 吕陶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净德集》卷一五、《永乐大典》卷二○六四九
卦之有象,由乾坤六子相生,而阴阳变化之各适,圣人因而名之,所以三极之道,括万事之蕴,示人以《易》之本统也。
先儒虽有假实义用之说,而未尝互明所以然,或迂滞不通浅易无所考信
夫物有体,必有用体之所主者,一而用之,所召者众。
始乎天施地生之至广至大,而尽乎人事物理之至纤至微未有不由乎此也。
天高地卑水流湿,火就燥,雷之轰轰,风之泠泠山积而上,泽聚而下,皆其体也,视之有常也。
天地相交水火相逮,风雷相悖山泽相通晦明寒暑得之循环凡有生知血气之类,由之而始终,皆其用也,推之而无穷也。
其归之于卦,而揭之于象也。
专言乎体,则用有所偏;
止言乎用,则体有所晦。
是必阴阳相须,因上下相重互言之。
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者,诸卦之祖也。
止以体言,而用居其间也。
天地不交为《否》,交为《泰》,雨未及于下,雷未宣于上,则曰《屯》。
雨润而下雷动而上,则曰《解》。
地必有水,为《师》;
水必亲地为《比》。
天与水违,行《讼》也;
云上于天,可《需》待也。
上天下泽尊卑辨位,则曰《履》;
泽上于天,决然下润,则曰《屯》。
天与火曰《同人》,火柔而明居于外,天刚而高处于内。
内有刚德而外示柔以容物不失其明,有高明柔克之义,曰《大有》。
地雷《复》,静也
雷地《豫》,动也。
山附于地,外虽刚正,而内附柔邪,《剥》也。
地中有山,外柔顺,中刚正,《谦》也。
长阳少阴,《归妹》也。
上示以悦,下感而动,《随》也。
渐进也,故山上有木曰《渐》。
蛊事也,上以刚德止节于物,从权行令所谓有事而待能者也,故山下有风曰《蛊》。
地中生木,《升》也;
令行于众而可观望,《观》也。
火地《晋》,显也;
地火明夷》,隐也。
山下出泉处得其地,有决导之理,养晦俟时,《蒙》也;
水以就下为和,居山之上,处非其地,《蹇》也。
泽性处卑,在地之中。
上以顺道之而下悦,《临》也;
泽必就地,《萃》也。
火炎而上,山止而下,《旅》无容也。
《坤》变而《艮》,《乾》变而《离》,刚柔相交者,成《贲》也。
盛阳升而在上,助天施化,《大壮》也;
刚德上居,威令下动,物不可妄也。
木有上火烹饪也。
风自火出,明由乎内,而后施教齐物于外,家人也。
《艮》之气既始,万物继之以《震》,皆得其养,故山雷《颐》也。
物之生《离》,始于《艮》,及其鼓动甲坼,则雷之功显而《艮》之用隐,言其体则二阳,究其发生之迹,则雷有以过之,故雷山小过》也。
进而上,泽顺而下,物之分也,故泽木为《大过》。
在内而静,刚居中而正,内静而正,信发乎中,号令行于外,以及于物,故风泽为《中孚》。
风行水上波险,《涣》散也;
上水,顺乎上而上有水,《井》之功也;
上火下泽,《睽》也。
居上火处下,位则相易,势则相战而变生,《革》也。
君德在上号令施于下,则物有所遇,故天风为《垢》;
君德未居于上,号令不及于下,则待时而发,故风天为《小畜》。
雷电者,相须之物也。
电作于上,雷动于下,有必合之理,故火雷为《噬嗑》。
雷电既合,威明之至,则临照天下,故雷火为《丰》。
山高泽卑山下有泽,言高必有卑亏《损》之象也。
泽上有山,男下于女,《咸》感之理也。
长阳长阴,相配而成,尊卑之位正,刚柔气合万世不易乎此,《恒》也。
风散雷动百物鬯茂,《益》也;
泽无水,《困》也;
在于泽,蓄而不流,物有其《节》也。
水火未济》,不相入也;
水火既济》,相逮也。
然则《否》、《屯》言乎体,《泰》、《解》言乎用,推之诸卦,皆可知也。
盖《易》以变生,而象以互立,皆体用之谓也。
或曰:「卦之象皆用也,安可互见邪」?
曰:「立象者以体用取,知《易》者得其用,而体可忘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