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制举投献第一 北宋 · 蒋之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九八
三代取士之法,本于行而不本于言。
士之出于其时能有所立于下,则上必莫之遗。
于是勉励激率,以笃于行义之习,而华言枝辞无所用于天下
及其有言,亦皆近于可用。
盖其非有要利之欲挠于其心,则凡其所言者,皆以情自竭,无所文饰,以求合于上,而必切于利害之际。
下至战国之时,如诈伪反覆倾侧仪、秦,骋其浮辩,以游说诸侯,至提其国而卖之。
当时之君固有深仇而切恶之者,然至其有言,则回意易虑,无入不听者,何也?
其所道之利害晓然别白乎其前,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则虽欲不听,而其断亦不足以自守
仪、秦之徒,言纵则天下合,言横则天下散,其离合天下之势,如在掌股之间,而其揣摩捭阖六国之君皆耸动振慑改容加礼,真若得其所未闻者,岂非其言之切于事与?
惜乎不出诚信,而用之于诡谲,以卒败其名。
使其推是辩以极于先王仁义之际,则何施而不适于用哉?
自汉以来,患天下难得可用之言,于是设科举以待天下文学之士,而求其直言极谏,以究于天下治乱,与夫政教得失灾异之变。
复有应诏之士承问进退,类皆以射策决科为利,而其意不主于言,是以虚词滥说近于迂阔无用其间可称者才一二而已
甚哉,其言之难也!
盖汉之董仲舒、公孙弘晁错,唐之裴度元稹刘蕡之徒,此皆常以科举中而有闻于后世,就其所言以观其行事,亦未必皆合。
岂有言者不能行,能行或不能言与?
然则言者果足以信其实哉?
董仲舒之谈王道信粹美矣然而泥于《春秋灾异之说,则未为守经据古
刘蕡之讦时务悻直矣,然而违于大《易慎密之戒,则颇若无术而不逊
晁错词章可观矣,而临事不足权智
裴度勋业可尚矣,而垂世不见文彩
至于公孙诡诈,元稹浮躁,盖无足道者。
呜呼
上下千有馀年之间,设科以待天下之士,而应选不为鲜矣,而卓荦超越士彦寥寥无闻幸而有此数子者,尚皆有曲学之蔽,以玷其纯而缺其完,则于今时而求其全人者,盖益难矣。
何则
其所待之者又不若汉唐也。
汉唐所以贤良者,皆及于其所大者,而不考其纤悉记问
士之应诏者,前既有积久之学,而其心之所潜莫非在于天下治乱之要,而究尽天人之际至于苛碎剥杂之说皆略而不治
惟其所存者大,则其所得者亦大。
是以仲舒之徒以三年不窥园之精,一发见于三道之对,虽未必尽究于理,而后世之学者不能出其右,此亦善取之效矣。
而今所以天下士则不然
始,秘阁之试,收猎于百家笺传隐僻之说,人之所不能及者出而为论,以观其记否。
大庭之问,则又及区区名数,而所谓教化之要,灾异之说,则问者不切,对者不明
不识朝廷所以直言之士,为将求其近小记问,则今诸科之选自足得之而何至以须天下之士耶?
且惟朝廷所以取之之术如此故夫士之进者虽有积久之学,而未尝一毫思虑以及天下治乱
惫精弊神,不知其他是以今之学者不能望于汉唐之盛者良以此
不肖,学不足以明道,而词不足以达意,而妄欲从事于此
惟其所谓大者,盖切尝略而讲之矣;
其小者,十或仅得其二三。
今者不量,乃欲应诏而起。
而或以为,持此之学,与夫今之所取者正异术也,往则必触于报罢,而无可必得之理。
与其蒙绌去之耻,孰若引而去之,则犹足以完其美名,而不至于自辱哉?
噫!
为是说者,其亦近于伪矣。
昔者魏舒尝策孝廉,而宗党以其不足学术,劝之不就以为自高
而舒之意以为进而不中者,自我之负,何可以虚窃不就之高而为荣哉!
然则舒之说,乃某今日之说也。
伏惟执事经济之业,当明天重任,方虚心垂意诱进天下之善,多士颙颙想望风采,虽某之愚,犹欲振饰拯治,而一自通于门下也。
伏惟执事以其可进而进之,因其可就而就之,某之幸也,非所敢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