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论 北宋 · 孔文仲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一、《舍人集》卷二、《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
呜呼!荀子之不知周公也。其论大儒之效曰:「周公负扆而坐,诸侯趋走乎堂下,夫谁为恭矣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夫又谁为俭矣哉」?此其失周公之意远矣。夫恭者,不侮之谓也;俭者,不夺之谓也。有王公之尊,则其侮人也易;兼威福之权,则其不夺人也难。由是言之,崇高富贵之人,不能守恭俭者多,而能终之者鲜矣。然非所以议周公也。使诸侯奔走受命于周,而周公于其来也,不能厚饔飧宴享之礼;其去也,不能尽贿赠郊送之意,以失天下之欢心,则谓周公为不恭可也。至于南面负扆,胪传而进退,盖上下之分,君臣之体,所以相维持而胶固者,岂不恭之谓哉?古之建侯开国,以辅王室、尊天子,自黄帝以来,未之或废。使周公之建诸侯也,攘民之地,洿民之田,重赋暴征,以刻下而厚上,则谓周公为不俭可也。而周公因民以制征,因地以建国,天下之人喜得其君师,厌然相安,如未封之日,岂不俭之谓哉?《书》称虞舜「温恭允塞」,则舜之德可谓恭矣;然其巡四方,朝群后,未尝废也。禹恶衣服,菲饮食,则禹之德可谓俭矣;而其别九州,建五长,未尝废也。而皆不害为恭俭者,何也?彼与天下同其哀乐喜怒,而未尝私其身也。况圣人之行,俯仰进退,施设之体,初若纷纭而不同,及其终也,要之合于道而已。周公之封同姓可以为仁,朝诸侯可以为义,非恭俭之足以名也。车人之事,辕直而轮曲;匠氏之器,规员而矩方。此皆一人之巧,而其变有不同也,朝诸侯而论其不恭,封同姓而言其不俭,譬犹责车人曰轮奚不直,辕奚不曲,问匠氏曰矩胡不员、规胡不方也,非所谓知变也。盖荀卿生乎乱世,杂乎流俗之间,未尝亲讲圣人之馀论;其为书也,徒务驰文辞之工,以誇世俗,而不暇择其是非得失之详,故其辨论虽博,而诡于道者甚众,非特不知周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