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居德则忌论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
临事之患,患乎持疑尤豫而不决,而与者又人之所吝。
以不决之心临所吝之际,其必失所与矣。
夫失与之大,莫大于失贤,故仲尼翼《夬》之象则曰:「泽上于天,夬。
君子以施禄及下」。
以言其泽上于天,则其惠沛然下及于万物
君子得贤,推禄以养之,其必果决不疑,则亡失贤之患也。
果决于施禄则不失贤,果决于居德而无所谨择,则非居德之道。
故曰:「居德则忌」。
所谓忌者,犹言忌惮而戒也。
君子好德之心,虽踊跃湍迅,而及于所施,必顾其义理可否以为行止
义理不合,而曰:「凡我之所为,皆足以为善何必忌惮谨择之」。
以是果决也,不如持疑犹豫之为愈也。
圣人虑其若是,尝论夬决之义而为之诫,使后世君子观其象而履之,知其有可以必决而有可以不必决也。
子贡问士之次者,而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也」。
以其必信必果而品之为小人,是德不可以无忌也。
孟子亦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申生不得于父,以为从父之令可以为顺而果于一死,后世谓之不孝
若舜则虽不得瞽瞍,而不果于死瞽瞍之命,惟朝夕忧劳,思所以底豫之道,后世之言孝者必先焉。
此又知德不可以无忌而必果也。
果于小者大失之,忌于小者大得之,得其大者大人,得其小者为小人
小人之分如此其异,故德之忌不可不慎也。
辅嗣以谓:「忌,禁也。
法明断严不可以慢,故居德以明禁」。
法明断严其与明罚敕法也奚以异,其复为《噬嗑》之象乎?
圣人之辞如此其费邪?
历观前代圣贤之言,未有以忌为法禁者也。
且《夬》之材不利即戎,恶其刚盛而专以力胜也。
严法以为之威,不其类于以力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