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知罃赵武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栾城后集》卷七、《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九、雍正《山西通志》卷二一一、乾隆《直隶绛州志》卷一四、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六、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八、光绪《翼城县志》卷二八
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其义多于晋文,然桓公没而齐乱,其后不能复伯。
公子孙世为盟主,二百馀年,与《春秋》相终始
其故何也?
襄公悼公之贤,齐所无有,然其所以保伯业不失者,则有在也。
伯者之盛,非能用兵以服诸侯之难,而能不用兵以服诸侯为难耳。
文公之后,前有知罃,后有赵武,皆能不用兵以服诸侯
此晋之所以不失伯也。
悼公与楚争郑,三合诸侯之师,其势足以举郑而却楚。
晋之群臣中行偃栾黡之徒欲一战以服楚者众矣,惟知罃中军将,知用兵之难,胜负之不可必,三与楚遇,皆迁延稽故不与之战。
卒以敝楚服郑
此则知罃不用兵之功也。
悼公死,平公立
公非悼公比也,然能属任赵武
尝与楚屈建诸侯大夫于宋,以求弭兵
赵武于此仁人之心二焉:方其未盟也,屈建衷甲将以袭
叔向谋之,叔向曰:「以信召人而以僭济之,人谁与之?
安能害我」?
从其言。
卒事而楚不敢动。
将盟,晋楚争先叔向又曰:「诸侯归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
务德,无争先」。
从而先之。
此二者非仁人不能
何也?
人将衷甲以袭我,我亦衷甲待之,此势之所必至也。
不幸不胜无可言者
幸而胜,晋楚之祸必自是始。
晋为盟主,常先诸侯矣。
晋未失诸侯,而楚求先之。
苦与之争,楚必不听,晋楚之祸亦必自是始。
然此二者,皆人情所不能忍也。
忍之近于弱,不忍近于强,而能忍之。
晋楚不争,而诸侯赖之。
故吾以为仁人之心二焉。
凡晋之所以不失诸侯赵氏所以卒兴于晋者,由此故也。
春秋》书宋之盟,实先晋而后楚,孔子亦许之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