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民政策下第三道)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栾城应诏集》卷一○
臣闻古者都立邑,相其丘陵原隰而利其水泉之道,通其所无而导其所有,使民日取而不尽安居于中而无慕于外利,各安其土,乐其业,无来迁徙之心。
膏腴乡民不加多,而贫瘠之处民不加少,天下之户平均若一,皆足以供其郡国役使无所乏困
今天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其阴阳向背与其山林原隰之势、陂池泉水之利,皆秦汉以来所为创置摩画,使足以衣食其民而无乏绝者也。
臣尝读《周诗·公刘》之一篇,其言自戎迁豳之际,登高望远,以求其可居之地,与其可用之物,莫不详悉曲尽
其诗曰:「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笃公刘,于豳斯馆。
涉渭为乱,取厉取锻」。
古之君子,居于其邦,其欲知民之所利与器用所出,盖如此其详也。
及观《史记·货殖列传》,郡国所有东方桑麻鱼盐南方竹木鱼稻,与西方五谷畜牧北方裘马,则凡一方所有,皆可以养生送死之具。
导之有方,而取之有法,则其民丰乐饶足老死无憾
行天下,览其山林薮泽所生与其民之所有往往与古不类
夫自大江以北,汉水之侧,三代之时,列国数十
楚人都于荆州,其在战国为强大,外抗群蛮,内禦秦、晋,常以其兵横于天下
其所都,安肯用瘠卤硗埆之地?
当今自楚之北,至于唐、邓、汝、颍、陈、蔡、许、洛之间,平田万里农夫逃散,不生五谷荆棘布野,而地至肥壤,泉源陂泽之迹迤逦犹在
其民不知水耕之利,而长吏不以为意一遇水旱,民乏菜茹
往者因其死丧流亡,废县罢镇者,盖往往是矣。
闻善为政者,不用甲兵不斥疆界兴利除害教民稼穑收敛倍称,而获兼地之福。
今者举千里之地,废之为场,以养禽兽,而不甚顾惜,此与私割地与人何异
尝闻之于野人,自五代以来天下丧乱驱民为兵,而唐、邓、蔡、汝之间,故陂旧堤,遂以堙废不治
至今百有馀年,其间犹未甚远也,盖修败补阙,亦旬月之故耳,而独患为吏者莫以为事。
若夫许州,非有洪河大江之冲,而每岁盛夏,众水决溢无以救禦,是以民常苦饥不乐其俗。
夫许,诸侯故邦魏武之所都,而唐节度之所治,使岁辄被水五谷不熟,则其当时军旅之费,宗庙朝廷之用,将何以供?
岂非近世之弊因循不治以至此哉?
然此乃特臣之所见,而天下之广,又安能备知
以为方今之患,生于太怯,而成于牵俗
太怯则见利而不敢为,牵俗自顾而爱其身。
是以天下之事举皆不成而何独在此?
臣欲破其牵俗之风,壮其太怯之气,意凡天下贫窭破散郡县,使皆择善事能干之人而往为之长,因其去也而天子亲谕以此使得稍久于其任。
而察其人民多田野辟者,书以为课。
何者
非难办之事,是以不待非常之才而后能济,唯其弛放怠惰是以至此
今诚少严其事,使为吏者知上之属意于此十岁之后,臣以为此必为富壤之区,而方今天下重征之处,亦为渐减而取诸此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