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转对条上四事十一月三十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三七、《范太史集》卷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五、七二、一一四、《玉海》卷一四一、《宋史》卷三三七《范祖禹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九、三一八
御史台牒:十二月一日文德殿视朝,轮当转对奏事
臣有管见,谨具如后:
一、臣伏以自祖宗肇造区夏刬削藩镇,分天下十八路,置转运使副、提点刑狱
有州三百,州置守,皆得专达朝廷
有县一千二百,县置令,皆命于天子
其始也,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监司者,古州连帅之职也。
郡守者,古公侯之国也。
县令者,古子附庸之君也。
自古封建则有强逼之患,郡县则无蕃屏之卫。
法古侯王,终有七国之变,郡守权重,得专生杀
唐世自方镇县令皆有专杀之威,不请朝廷
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民自徒罪以上,吏自罚金以上,皆出于天子
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是以百三十馀年,海内晏然,谋闭而不兴寇窃乱贼不作舟车所至海隅出日无异近地
不唯祖宗仁恩德泽深结于民,亦由制置郡县最得其道,前此未有也。
监司付以一路守臣付以一郡县令付以一县,皆与天分土而治者也,其可以不择人乎?
夫一县令得人则百里之地受其害;
郡守得人,则千里之地受其害;
监司所以天子巡狩黜陟功罪进退能否内集财赋,外卫封疆者也,若不得人,则一路可知矣。
朝廷比年命中两制监司,又出省郎为之,亦有意于慎选矣。
监司有善未尝知也,有不善未尝问也。
夫人之情,能者不见异,而不能者亦见容,则自中人以下几何而不惰?
是以议者多言监司职事不举
天下之吏,患在不奉法令,而观望朝廷之意。
朝廷之意宽,则吏治茍简,遂至于怠;
朝廷之意急,则吏治惨刻,遂至于苛。
观望上下以为宽猛者,是未得人也。
贤人君子岂有观望为政者哉?
祖宗以来,有考课监司之法,神宗时犹行黜陟近岁废而不举
臣望陛下大臣举行考课之法,专考察路监司
置簿于中书凡有奏请功罪皆书之,参之以众言,验之以行事岁终则较其优劣,简其能者,亦简其不能者,而废置之。
天下十八路监司不过数十人,欲皆知之,亦无难矣。
夫选天下郡守,此大臣之职也,古者天子亲之。
汉宣帝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无愁怨叹息之声音,政平讼理也。
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以为太守者,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不安
二千石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
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
是以世良吏,于兹为盛,称中兴焉。
光武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吏多得人百姓宽息建武永平之治,后世莫及
唐太宗曰:「为朕养民者,唯在都督刺史
朕尝书其名于屏风,得其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
是以贞观之治几于三代
明皇开元之初,欲重都督刺史,选京官才望者为之。
十二年,以山东旱,命选台阁名臣以补刺史
十三年,帝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十一人刺史
又敕京官五品以上外官刺史四府上佐各举县令一人,视其政善恶为举者赏罚
是以郡县多得良吏,其治几于贞观
国朝太宗皇帝尝语宰相曰:「朕择循吏,俟选及三百人则天下何忧不理
临御以来郡县未理,由择人未当也」。
太宗又尝选秘书丞杨延庆十馀人分为诸道知州,谓宰相曰:「刺史之任,最为亲民,非其人,则下受其弊」。
审官院上新所选京朝官知州二十馀人御前印纸历子太宗亲书以赐之,其略曰:「惠爱临民奉法除奸」。
因谓知院钱若水曰:「所赐戒谕除奸之语,恐不晓者从而生事,可谕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耳。
盛暑中写此,岂不劳乎?
盖为官择人,以安百姓也」。
神宗尝谓执政曰:「朕思祖宗百战得天下,今以一郡付之庸人,深可痛心」。
太祖神宗未尝不留意亲择郡守
二圣垂拱,悉以政事付之大臣然则今日郡守大臣之职也。
京朝官以上功罪善恶,无若吏部知之为详。
臣愚欲乞先委吏部尚书取当知州者,具其功过举主,而择其可任保明之,以上三省三省召而审察之。
凡当召者,使之言二事以上,如转对法,或前任利害,或朝政阙失不唯可以观其才识,亦因以广言路、通下情
昔尧之试舜,亦询事考言
舜之用人,亦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夫欲知其人,不过以言与事二者而已
若其言可厎行,及有功状,与其举主名人,则可用无疑矣。
不及者,以次差之;
其否者,与京府或藩郡通判
罢癃不能任职者,与宫观
有罪者,自依旧法降监当
既定其等,然后使御史台纠其不当者。
到官,则委监司考其课,每及一年,则以优劣闻而行黜陟焉。
如此,则能者必出,不能者必渐退,虽未尽善,得人必多矣。
夫有监司则郡守,有郡守则有县令未有监司郡守得人,而县令可以贪虐昏闇之人也。
是故天子宰相宰相监司郡守监司郡守当择县令
宰相监司而已监司郡守郡守县令朝廷其所察而行赏罚,此岂难哉?
夫有考课而无黜陟,与不考同。
吏部以上中下为等,文具而已,非有赏罚使人劝沮也。
臣伏陛下明谕大臣,使慎择监司而专考之。
又使大臣陛下郡守
监司郡守考课,必行赏罚
使监司郡守专察县令
庶使天下官吏渐多得人然后可以言治矣。
一、臣伏见近制,举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须通判资序、实历任一年以上人充。
尝受诏与两制同举会议终日,无一资相当充选者;
间有一人应格,又众论以为允。
虽由举者审知人才不广,实亦拘碍资格所以难得人。
资格之设,本以向者不拘资序,或特除选人,故立此法,矫枉过正
臣愚欲乞参酌前后条制裁处其中应举监察御史第二知县以上殿中侍御史取初任通判以上,更不限实历一年
寄禄官并以奉议郎以上
贵资序稍宽,易得应格,兼收众才,益广言路,亦经久通法也。
一、臣窃见朝廷常患将帅才难得其人。
仁宗时边臣阙,或自禁降授,试之藩阃然后大用
外任都转运使待制、杂学士可用者,常数人选择而使之,未尝言乏。
人才独多于今
朝廷养之有素也。
将帅之选多出于监司
初为监司者,先自远路,渐擢至京东西淮南
资望最深、绩效著者,乃擢任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成都路
三路成都召为三司副使,其未可辍者或与理副使资序
副使待制,出为都转运使
夫自初为监司,至三路三司副使者,其人年劳已深,经历已多,缘边山川道路甲兵钱谷,皆所谙知,故帅臣有阙,可备任使中才之人,亦能勉强
朝廷以其经历,亦倚仗不忧
夫人虽有聪明绝人之才,若未尝自睹,终不如亲历所得之多也。
王安石用资浅之人为监司,使之推行新法
奉法稍宽者,则以为不才往往废斥
苛急聚敛,为士民所共疾者乃得在职,或不次进擢
是故才与不才,两皆废坏,而资序一切不用
二圣临御以来,深惩监司刻薄,多以罪黜
任用者,又未尝远近为之资序,每边帅有阙,则不知可用者为谁,由朝廷养之无素也。
臣愚欲乞复祖宗时用监司之法,先自远路,渐擢至京东西淮南然后选其能者任三路成都,试之户部、司农、太府左右司郎官,然后出为都转运使
边臣有阙,于此选授,则可用之才必多矣。
监司除授无法,或初除即与近路三路,自三路却迁之远地,则人情不乐
在三路者或久而不迁,其才能资望不足以备边之任,此所以人常乏也。
今若复祖宗三路之法以任转运使,其提点刑狱转运判官,亦择才能者,与诸路更互为之,使往来出入三路者常多,则知边事者必众矣。
一、臣闻昔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臣始读书,盖尝疑之,以为圣人之言主于教化而已,行之未必近效也。
及观唐太宗初即位,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太宗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臣观太宗之政如此乃始圣人之言不欺后世行之,必有近效也。
夫以区区鲁国季康子为相,孔子犹劝之不欲所以止盗,而况天子之为天下乎?
季康子,鲁之执政,犹不可以言杀,当欲善而已而况天子之于天下乎?
自古重法以止盗者,莫如五代之汉。
汉高祖即位之年,患四方盗贼众多,制盗贼无问多少抵死,仍分命使者逐捕
宰相苏逢吉草诏,意云:应贼盗,其本家四邻同保皆全族处斩
以为盗犹不可族,况邻保乎?
逢吉固争,不得已,但省去「全族」二字
由是郓州捕贼使者张令柔杀平阴县十七村民
其法可谓重矣,然盗贼不为衰止汉室不四年而亡。
唐太宗之政如彼,汉高祖之法如此,有天下者当以盛唐为法乎?
当以为法乎?
至周太祖时窃盗满三匹者犹弃市
太祖皇帝代虐以宽,稍轻盗法
累圣仁厚哀矜庶狱递加减贷,故窃盗无死刑。
然今编敕所定盗赃,犹重于律三倍
盖承五代刑罚世重,减之极轻,犹至于此,岂可增重乎?
臣伏熙宁四年中书检正官奏请:开封府东明、考城长垣等县,京西滑州淮南宿州河北澶州京东应天府、濮、齐、徐、济、单、兖、郓、沂等州,淮阳军,别立盗贼重法
其后,又有他州奏请,乞比东明等处行重法者。
重法之地,又有重法之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谁非君民?
独视州县蛮貊异域之人,别立盗法
自行以来二十馀年,不闻盗贼衰止但闻其愈多耳。
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又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夫上以善待民,乃可望民为善以应上,若其不应,罪在民也。
上以恶待民,则民为恶以应上,乃其理也,何足怪其多乎?
古者衣食之源,立教之官,先之以节俭,示之以敦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则自不为盗,有邪僻之民,然后从之以刑。
岂有不治其本,而专禁其末,不清其源,而欲塞其流也?
若以重法权时之宜,行之数年,而盗少于前,固当除之,复用中典
若盗益多于前,则是重法不足止盗甚明,其可除去无疑也。
重法之地,皆举知县,必择彊健之吏。
被此选者奉法除盗,视民如雠,一切击断称职,此岂平世所宜为乎?
臣愚欲乞悉除重法,改重法地分为举知县地分
天下县令不可不择,独此诸县先已举吏,则不可废。
民多奸猾,尤须良吏以治之,选吏养民,不命吏以敌民也。
及今四方人情少安,改峻法平法庶可以变恶俗为善俗。
止用常典足以禁奸,其刑亦不轻矣。
若行重法不已盗贼益多,臣将见此数十州之民无乐生之心,一有凶年饥馑,则为等死之计,群起而为大盗,虽有重法,又可禁乎?
陛下无以孔子之言为迂,无以唐太宗之治为难无以教化不急无以峻法为足恃,则民皆可使为善矣。
右,谨件如前。
智虑短浅,闇于世务待罪班列无补毫分
伏遇皇帝陛下明目达聪推广言路,每因视朔博访在廷,臣辄以狂瞽,仰塞明诏
干冒天听,敢逃刑命。
无任惶惧陨越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