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同知枢密院赵公神道碑元祐五年九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二、《四川历代碑刻》页一六五
元祐三年四月登进辅臣,以尚书户部侍郎赵公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明年六月,拜中大夫同知院事
五年三月丙寅,薨于位,年七十有二。
讣闻皇帝太皇太后震悼趣驾临奠,哭之哀,辍视朝二日赙襚加等,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诸孤奉丧盩厔,诏遣使护之。
其年九月壬午,葬孟兆社先茔
中书侍郎傅尧俞公行而铭诸墓,其孤又以状请于太史氏,将刻之碑。
祖禹窃惟元祐之初太皇太后保佑皇帝,功格于天,眷求老成经纬万事,凡所建置,必视祖宗之旧与吾民之所欲。
是以海内欢忻震动,颂咏圣德,如祖宗时,岂有他哉
由用得其人也。
是时,公召自沧州,不三岁右府,人不以为速。
在位天下想闻其风。
所言于上前者人不得悉知其所可见者,宽厚清静息兵省刑,民无劳役,四方安枕
公既没,而人皆叹恨以为未尽其用也。
然则以是铭于碑。
公讳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
曾祖赠太子太保讳翰曾祖妣国夫人王氏。
供备库使、赠司徒讳彬祖妣国夫人李氏
太子宾客、赠太尉讳刚,妣庆国夫人张氏。
太尉始徙凤翔,今为盩厔人
公少力学,以行义乡里
庆历六年进士第,初仕为孟州司户参军,移河中府万泉
圭田学校,邻邑之士裹粮而至。
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陕州夏县
八监堂,书古贤令长治迹自为监。
不烦刑罚狱讼理,父老至今称颂之,以秘书丞彭州永昌县
六堰灌溉,以绝水讼,民以比
太常博士、知威州
公以威、茂杂夷獠,险甚而难守,不若合之,而建郡汶川,因条著其详,为《西山别录》。
熙宁中朝廷经略西南,就公取书考焉。
尚书屯田员外郎
英宗治平元年,自都官员外郎侍御史
上疏请揽威柄、慎赏罚、广聪明、更积弊,帝嘉纳,对垂拱殿,称善久之
诏遣内侍昭明四人使陕西招抚蕃部,公言:唐用宦者为观军容宣慰等使,后世以为至戒
追还使者责成守臣
三上,甚激切
文彦博孙沔经略西鄙,又遣冯京安抚诸路,公请使,专委宿将
夏人入寇王官,庆帅孙长卿不能禦。
长卿集贤院学士公言长卿当黜,赏罚倒置
京东盗贼数起,公请易置曹、濮守臣不才者,未报。
乃求对,力言乞追昭明等,不则受显逐。
帝为改容纳之。
二年京师大水,诏百官言事,多留中
公请悉出章疏,付两省官详择以闻,帝从之。
先是,以六月诏,议追尊濮安懿王典礼,公首上疏,论称亲非是,愿与建议之臣对辨。
以定邪正
章七上,又与吕诲合十馀疏。
既而皇太后手书濮王为皇,三夫人为后,公杜门请罪
翌日诏令速赴台,公怀侍御史敕告纳帝前,乞去职,诏还其敕告。
公又上疏,以死争之,劾议臣中人交结,惑母后手书,反欲归过至尊,自掩其恶。
其十月,假太常少卿,接契丹贺正使入对延和殿。
帝问濮园议,公曰:「陛下仁宗子,而濮王皇考,即二父,非典礼」。
帝曰:「卿尝见朕言欲皇考濮王乎」?
公曰:「此乃大臣之议,陛下未尝自言也」。
帝曰:「此中书过议。
朕自数岁,先帝以为子,岂敢濮王皇考耶」?
公曰:「臣请退中书作诏,以晓天下之疑」。
是时连日阴晦,帝指天色示公曰:「天道如此,安敢更褒尊濮王乎?
朕意已决,亦无庸宣谕」。
公曰:「陛下祗畏天戒不以私妨公,甚盛德,非臣愚所及」。
重违大臣,又嘉台官直言不决久之
建议者言于帝,以为难与言者并立于是吕诲等皆罢。
公使待罪乞与等同贬,不报
閤门趣公入对,复恳请,帝曰:「卿欲就龙逢比干谏争之名乎?
孰若伊尹傅说,留以辅朕不逮」。
惶恐退,上疏曰:「臣何敢拟伦前贤,亦终不敢奉诏,使朝廷有同罪异罚之讥」。
章又十一上,遂出通判汾州
自是公名重天下。
神宗即位,迁尚书司封员外郎、知商州,就除提点陕西刑狱
熙宁三年,入为开封府判官
奉使契丹,因奏事,帝问曰:「卿为监司久,当知青苗法便也」。
公曰:「青苗法唐行之,于季世扰攘中掊民财诚便。
陛下欲为长久计,爱百姓,诚不便」。
时用事者以公有人望,可藉以为重,欲公助己,使其徒阴谕公曰:「当以御史知杂奉待」。
不应由是不得京师,出为陕西路转运副使
同列更置运事,与公议异,除公知泾州
后公之言颇与事酬,复以公为转运副使,改永兴军路转运使
以亲老,请便郡得知同州
七年朝廷钱重,欲置交子以权之,命公制置
以谓交子本钱,法乃可行,如多出空券,是罔民也。
转运使皮公弼不合,章交上,朝廷方以事委公弼,移公京西南路转运使,以亲老不行
十年,差知陕州
未几,请还乡里,除提举凤翔府太平宫
丁太尉忧,服除易朝请大夫、知沧州
今天嗣位,转朝议大夫,召为太常少卿,拜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请老优诏不允
其四月,遂辅政封开国侯
进对,言机政所急人才而已
今臣选武臣,难遽尽知,请诏诸路安抚转运使使臣科别其才,第为三等,籍之以备选任
元丰中河决小吴,北注界河东入于海,先帝诏曰:「东流故道淤高,理不可回,其勿复塞」。
开大吴,以护北都
至是水官请还河故道,下执政议。
公曰:「开河役夫三十万,用梢木二千万。
河决八年未有定论,而遽兴此大役,臣窃忧之。
朝廷遣使相视,果以东流未便,宜亟从之。
以为可回,宜为数岁之计,以缓民力」。
议者又谓河入界河而北,则失中国之险,澶渊之役,非河为限,则寇虏不止
公曰:「王者恃德不恃险
蒲、冀,周、汉、都咸、镐,皆历年数百,不闻以河障戎狄
澶渊之役,盖庙社之灵、章圣之德、将相智勇,故虏帅授首岂独河之力哉」!
使者东流非便,而水官复请塞北流,公固争之,卒诏罢夫役,如公所议。
洮河诸戎青唐首领寖弱可制,欲倚中国兵威以废之,边臣亟请用师
公曰:「不可
夷狄大信为本,朝廷爵命之矣,彼虽失众心,而无犯王略之罪,何词而伐之?
若其不克,则兵端自此复起矣」。
乃止。
又乞废渠阳军,纾荆湖之力。
诏谕西夏使归永乐遗民夏人听命
公既属疾,犹以边防为忧。
及薨,太皇太后辅臣曰:「惜哉,忠厚君子也」!
公宽仁爱人惟恐伤之。
色温气和人望之知其长者也。
其在朝廷,义所当为,勇若,守之不变
事君与人,一以至诚,表里洞澈,如见肺腑
面引廷争,而人主益知其忠;
未尝为同,而僚友莫之或怨。
诚悫素信于人也。
娶刘氏,尚书驾部郎中晃之女。
贤淑孝敬配德君子治家法度先公十六年殁,追赠益昌郡夫人
四人:孝谌,瀛州录事参军
献诚,知唐城县事;
某,早卒;
彦诒,太康主簿
强学力行,是似是宜。
孙男六人:基,郊社齐郎;
垂,假承务郎
塈,右承务郎
壁、恳、坚,未仕。
孙女五人
曾孙二人:戭、戡。
公所著,《春秋论》三十卷,《史记牴牾论》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议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别录一卷
惟公在仁宗之世为循吏,事英宗争臣神宗朝出处以义。
二圣从民所望,遂大用之,而居位未几功业不究
然其著见之效已暴于天下,炳于后世,列于太常藏之史官
考公行事所至可纪,今掇其大者,揭之神道,以诏于无穷
铭曰:
挺挺赵公,惇德有容
遗我后嗣,实自祖宗
仁宗时,公始试吏
民曰父母,来予攸塈。
简于英宗正色匪躬
帝钦良臣,曰惟汝忠。
爰暨神考公心如一
言有违从不挠其直。
二圣曰:「咨,汝惟旧臣
亟其就位,翊我枢钧」。
元祐之政,惟天是若。
天听于民,惟民是诺。
公在庙堂四鄙戢兵
靡有内外,皆吾孩婴
天向仁人,锡公寿考
方终相之,不憖一老
南山有亏公名永垂。
过者必式,忠厚之碑。
按:《范太史集》卷四一。又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上卷二七,《金石苑》,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卷一,《考古文物一九八六年四期国家图书馆拓片·章专二六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