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东湖三乐堂记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三、《演山集》卷一四
下车,率吾属明振统类要凡目数,各任其职,庶事益简,民用以靖,樽俎之间,始得光景,为东园游。
吾属曰:徒以心力从事,曾无所乐,夫是之谓陋,此节俭之弊也。
其后流而为唐僖公,有财而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徒以情欲徇物,曾无所制,夫是之谓荡,此平易之弊也。
其后流而为齐哀公过则淫,不及怠慢
二人者,皆已自为物所弊矣。
欲其明德以为物,是则难也。
有道之学,既辨内外,遂致真一
以真观尽,以一泛应,两辞五声并至而交感无所累焉,其诗曰「在公明明是也
知统则举其类甚众,知要则驭其繁甚简。
形快而心愉,有所寄焉,其诗曰「在公饮酒是也
在公明明」,无乎不为之时也;
在公饮酒」,无为之时也。
无乎不为以至于无为贤者有道也。
惟有道,故能有以为文,故其诗曰:「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
「鹭于下」,宾之集也;
「醉言舞」,乐之致也;
于胥乐兮」,乐其在公明明,而和乐焉耳
有礼以为节,故其诗曰:「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
「鹭于飞」,宾之举也;
「醉言归」,乐之致也;
于胥乐兮」,乐其在公饮酒,而中礼焉耳
乐之和,有礼之中,协赞阴阳化育万物,故其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
君子有谷,贻孙子
于胥乐兮」。
乐其在中能为人民在后能为孙子
然则有駜》,盖一变至于道之诗也。
昔者太公治齐,虽用平易在己也,近道在政也,然而不患不能与民同乐,惟患其乐之过。
太公可不可辄施于其后,故其末流果有齐国变风周公之泽遂为鲁僖之颂,不亦异乎?
愚之为青,当以行乐之过为非不及行乐为愧,窃希于鲁焉。
吾属曰:山水仁智之所乐,古之人与民同乐
有感而赋,草或以芹藻,禽或以鸳鸯,盖其所寓多在山水胜处
或刳而为池,或引而为湖,草木掩映亭台环合
相忘于渊,兽自适于野,禽玩空于飞,虫感时而鸣。
俄闻偶览,顿释滞思,此古人之相其乐者欤!
盖惟君子能推仁智,为民既事,然后得引所乐以憩尘劳以资谈笑有道焉耳
今兹青郊以西,两山会入于郡城,若骏而奔,若驻而盘,若骄而跃。
洋之水道其中相为数折,趋东南隅回旋宛转,若有不欲去之意,此固有所待者邪?
昔之畦也,宜宇而居之;
昔之池也,宜湖而游焉。
崇宁元年之季冬道意始事明年二月,东湖告成。
土石所聚,今为寥廓之界;
粪壤之所污,今为清泠之滨;
荆棘所托,今为芬芳之泽。
入自西扉,由垂杨径。
界水而东之陟降两桥东西相望会归于北。
渡有桥曰步云,下趋醉归亭。
去亭而升堂所谓三乐
两亭以翼之,左曰湘江,右曰水鉴
于堂之后,乘飞桥芙蓉轩。
芙蓉而东,蹑层阶,访禅林
南有轩曰悟,北有亭曰现月,而观莲亭其间,皆瞰湖上
下入桃溪于溪南为漠庵。
去庵而南行前视鸳鸯渚,有亭在半山间,号绿岩亭
绿岩升其巅,坐歌丰堂对揖现月。
芙蓉而西,憩云门馆,前视鸿雁渚。
游竹林斋,南行登钓璜台
下由小岐,中立俯视,左有亭曰玩鸥,右有亭曰鹭下
夫湖在两山之间,将欲致吾幽思,以饰兹景,未之尽也。
然而寓吾仁智之所乐,凡十有五,而三乐实主之,故堂存乎其中,盖无三乐为之主,虽环山有水,皆亭台也,亦奚以为其乐?
未尝不荒也,未尝无累也。
游斯堂者,考予三乐之说,则知东湖所以作,岂苟云乎
宜镵其说于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