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青州学记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五、《演山集》卷一八
惟宋有天下,天以子爱之而所以爱视民人,以父怀之而所以怀视士。
祖宗之世,皆好古尚志,喜名节,慕忠厚,有三代风趣
其所自,盖出于教学
共说有二。
有示而教之者,则以学校考察行艺发明才德
学校之士,理义已育于胸中,故其趋行遂能顾瞻朝廷向背
恬淡者进,则为之戒奔驰
信实者进,则为之戒伪妄
蹇谔者进,则为之戒谄谀
廉勤者进,则为之戒贪惰;
仁孝者进,则为之戒悖逆
观化之速,有如置邮传命,其类不可胜道也。
得此术者,已自有学。
养才之妙,虽赖乎此,然而学校之教,未能发明才德,虽有外入之者在中不止,彼又乌能受哉?
是故祖宗养才二说并行交作之。
嗣至神考,则以学校人才之所成始,前未之详,嘉与儒宗讲明道德之蕴,发散微妙,推于六经,著为新说,以浚浅智
使人不溺于博,会归于性。
分设三试以陟多士譬之由门而升堂,由堂而入室,勤莫知劳,积善尤长。
行之上庠矣,未及推行天下
崇宁改元皇帝慨然有感将欲尽述神考兴学遗意,乃诏有司讲议以闻。
凡自郡县得以为学,有学者使修,无学者使置。
乃用三舍,稍复乡举里选之法。
青在东夏,实总八郡,士以千数,额当养士三百。
昔虽有学,制度殊陋,不足以朝廷崇尚学校乐育人才之意。
适丁斯时,而弗之为,是卒乎不可为也。
故具以奏,继而得旨
旧学在郡之东北隅,郡人素欲移置文明之方,恨未之逮。
因慰其欲,营于城南得地百亩而治之,固已有书其兆于壁间者,岂特人之欲哉!
虽弗之移,不可得也。
堂贵宏,延多士也;
殿贵丽,奉先圣也。
堂有阁,以藏六经
环殿有斋,以备三舍
馔有厨,浴有室,客至有馆,物入有库。
求我之蒙,自讼之士,役于人之胥徒,皆有以处之。
尝谓王道盛时四方诸侯承流宣化不敢出道德以善风俗,故命之教,然后为学教法皆资于天子
周衰,先王之泽既不下流诸侯贤者无命可待,故鲁钦明其德,而有泮宫之颂。
诸侯之不贤者无德可明,故郑学不修,而有《子衿》之变风
性命之理,类为异端所蔽,流入偏见不得古人大体分裂而为八九,以从事害政,以长民则坏俗。
汉、唐之世,未有能攻之者,其学失真故耳。
道益不明,历千馀岁,朝廷法度士人名节四方风俗由是不足以三代
虽有孟子出周之季,欲救其弊,环辙而攻之,竟以无位与时,遂老以死,可胜惜哉!
今之学士,乃自神考发明六经要妙感悟固有者。
犹之醉梦中,俄闻帝所九奏太虚而下洒然以兴。
方苦沈痾弥年偶获真人金砂雾散五内释然而去体,类能解蔽,脱去浅陋
直行而前,谁辄汝画?
妙道行者足以老、庄有明道之德者足以扬雄
然则神考之相乎道,真为万世之泽也。
若夫才性下者与闻性理高明,意未克会,猖狂而趋,犹新生之犊。
耳提正之,则教官之任也。
呜呼人君所以天下者,其道有五,其权有三。
何则
一曰祖宗德泽,二曰朝廷法度,三曰士人名节,四曰四方风俗,五曰天下公论所谓五道也。
一曰兵,二曰刑,三曰财用所谓三权也。
先王以是八者相须而行维持天下形势牢不可破
唯其上下有学,能造义理,故其爱足以德泽,明足以法度,清足以名节,厚足以移风俗,正足以公论
由是弼教而后有刑,辅德而后有兵,行礼立义而后财用
夫鲁一侯国耳,钦明其德,且能得才,有勇如虎臣,有淑问皋陶而况天子之教乎?
见成德之士,如先王时,竟立名节能为朝廷法度移风俗,立公论显相天子德泽上下一心,本末相贯,不容邪说异端存乎其间,此其所维持天下至于牢不可破者邪!
然则学校之效,岂特要于文辞诵数之间哉?
宜书其说以示多士,使知朝廷崇尚学校乐育人才所归,而志于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