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晋论(上) 宋 · 何去非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六、《何博士备论》卷下、《唐宋名贤确论》卷六、《历代名贤确论》卷五九
神器之重,有以自归而后收之,有以力取而后得之
自归而后之者三代之上是也
力取而后得之者,秦汉而下是也
夫归我而收之与夫我取而得之固有间矣,而其所以取之之道又有甚异者焉。
然则天下者,亦观乎所取之道如何耳。
魏之取汉,异于汉之所以取秦;
晋之取魏,异于魏之所以取汉。
魏示晋以所取汉之迹,晋袭魏以所取魏之权,是晋之取魏者,魏启之也。
晋将蹈迹而取魏也,是以汲汲而求执魏之权;
魏徒见权之去我而在晋,犹昔之去汉而在魏也,是以其所取,而以天下输之,乃自谓所当然者。
故晋于得魏之迹无以异于魏得汉,而于所以取魏之道最为无名,盖有类夫王莽之盗汉也。
虽然晋室之祸,亦魏有以遗之。
呜呼,岂亦天意者邪!
昔者秦为无道天下之民唯恐秦之不亡也,是以豪杰相与起而诛秦。
秦亡而汉得之,是汉无所负于秦也。
东汉董卓之乱,天下痛其祸汉之深,相与建议歃血,起而诛者,凡以为汉也。
既诛矣,而曹操二袁乃始连兵相噬以争天下求代汉。
曹操先得挟汉之策以令天下终于汉不自亡而取之,是魏犹有负于汉也。
汉之亡也,非天下亡之,是取之也。
虽然,微曹操,则汉之天下不得不亡,以其有二袁窃取之也。
天下二袁窃取之中,是汉尝亡天下矣,而收之,则魏犹为有名也。
故曰魏之取汉,异乎汉之取秦也。
至于也则不然
司马仲达,已韬藏祸奸于操之世,尝悟之,而不自决也,以授之于丕。
而丕昏弱,加全佑倚任之。
故其于操之亡,乃稍骎以立其盗权之功,遂收其权而私执之。
所谓盗权之功者,盖东定辽东而取孟达南摧王凌而内诛曹爽耳,非有存其既亡、续其既绝之大勋,若魏之于汉也。
盖知夫魏之取汉,其道由此也,是以汲汲求蹈其迹而窃收其权,更四世固执之。
至于一旦取魏于偃然无事之间,而天下之人亦安之于无可奈何,是最为无名,而有类夫王莽之盗汉也。
及夫晋之宗室内叛戎夷外攻,至于陵夷不可胜叹者,亦魏有以遗之。
魏亡公族之恩,虽号加侯王,而无尺土一民之奉。
晋人取而代之,矫其无枝叶之庇,于是大殖宗室假之制兵专国之权。
一旦王内相屠噬至于祸结不可胜解,而戎羯乘之。
关右秦川帝王之宅也,魏武徙戎夷之众而错居之,以捍蜀寇,至于近发肘腋不可胜救,以成永嘉之祸。
由是观之,则凡晋室大变,皆魏有以遗之。
呜呼,岂亦天意者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