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莹中 其三 1104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示法三门大旨引据精博,极儒佛之奥,使蔽陋者与闻焉,幸甚幸甚
其间鄙意有疑者,敢不请?
系辞》曰:「爻有等,故曰物;
相杂,故曰文」。
《贲》之《彖》曰:「柔来而文刚,分刚上而文柔」。
刚柔相杂,贲之所以为文也。
白贲」,受色者也。
无色」,色色者也。
惟有质为能受,惟无色为能
爻之辞曰「白贲」,而卒乃曰「无色」,斯谓之普融可也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学者之事而已
谓之会色归空,吾儒之书或恐无此意也。
孟子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则为诗犹有得失焉。
之如高叟,是固而已,非知诗者。
则为之一言,恐未足以蔽二《南》也。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二《南》固在其中矣,恐不须他求也。
颜渊三月不违仁,非由仁者,盖有时而违也,然而其复不远矣,故以《复》之初爻当之,复之未远也。
《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夫坤之初,阴始凝也,未至乎坚冰矣,而卒乎坚冰者理之必至也。
之者不于始凝之时,而于坚冰而后辨,则鲜不及矣,若鲁昭公高贵乡公是也
二爻禹、稷颜渊出入往来之事当之,亦恐不相似也。
夫《乾》一变而为《姤》,五变而为《剥》。
《坤》一变为《复》,五变而为《剥》。
《复》者阳之来,而《剥》者阴之极也。
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故剥穷而反,反而阴极故也。
窃意《剥》者,其《乾》之终乎。
自古乱臣贼子,其初岂有意哉,驯致其道,以至于此耳。
故《易》于小人几微之际每致意焉。
《姤》之辞曰:「女壮,勿用取女」。
《姤》之初,阴始生也。
也者阴始生之象也。
始生,未至于壮也,而有壮之道焉,犹《坤》所谓履霜坚冰至」也,故曰「勿用取女」。
盖取之则引而与之齐,引而与之齐,则终末如之何也已
昔阳城之于唐,其任职非不久也
其初裴延龄未用也,不于未壮之时止之,至天子将用为相,乃欲取白麻裂之,而哭于庭,岂不晚乎?
白麻王言也,不可裂;
天子之庭,非哭所也。
以是而处昏主乱相之间,其免也,幸而已矣
故《姤》之初六曰「系于金柅」,盖于其未壮而止之,使勿行也,与《坤》初六异矣。
《坤》之《文言》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而其卒也,有疑阳之战,顺而无以止之故也。
自《姤》至于《剥》,阴之进极矣。
坤》顺而《艮》止,《剥》之所以成象也。
观《剥》之象,则知所以治剥矣,故曰:「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消息盈虚天行也」。
消息盈虚,天且不能暴为之,而况于人乎?
君子之尚消息盈虚无时不然,独于《剥》言之者,盖君子小人相为消长,至《剥》而极矣,此成败之机,而邦之兴丧系焉。
动息语默之微,一失其机,不可复救矣,况施于事乎?
东汉之衰,君子欲以力胜之,引奸凶而授之柄,卒至乎俱伤两败,而国随以亡,不知此故也,后之治剥者可不监之哉!
至于《剥》,则阳之进极矣。
君子众而小人独,其夬之易矣,然疾之已甚,乱也,故苋陆夬夬,虽中行无咎而已,未光也,况过之乎?
是时,若禹之班师可也
乱世不能君子治世不能小人,特其消长异耳。
天地之义,阴阳之理也。
治世能使小人不为而已不能绝之使无也,此处夬之道也。
承示论《坤》、《复》之义,故辄及此、以取质左右高明以为如何
或未中理,幸明教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