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楚辞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二、《鸡肋集》卷三六、《苏门六君子文粹》卷六九、《四续古文奇赏》卷一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七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
《诗》亡而《春秋》作,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书王也,以其无王也;
王制,以惧夫乱臣贼子之无诛者也。
以迄周亡,至战国,时无《诗》、无《春秋》矣,而孟子之教又未兴。
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者,谏不行,言不听,则怒,悻悻然去。
君又极之于其所往。
君臣之道微,寇敌方兴。
而原一人焉,以不获乎上而不怨,犹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而望其改也。
夫岂曰「是何足言仁义也」云耳
则原之敬王何异孟子
其终不我还也,于是乎自沉。
与夫去君事君、朝楚而暮秦、行若犬彘者比,谓原「虽与日争光可也」,岂过乎哉
然则不独诗至原而未亡,于《春秋》之微,乱臣贼子之无诛者,原力犹能愧之。
扬雄以谓何必沉江。
原惟可以无死,行过乎恭。
使原不得死龙蛇,虽归洁其身,而《离骚》亦不大耀于世。
所以贤原者,亦由其忠死,故其言至于不废也。
而后奈何窃取其辞以自名不自知其志不类无愧
而《续楚辞》、《变离骚》,亦奈何徒以其辞之似而取之?
曰:《诗》非皆圣贤作也,舍周公尹吉甫仲山甫大夫君子,则羁臣寡妇寺人、贱者,桑濮淫奔之辞,顾亦与猗那清庙金石之奏俱采而并传何足疑哉?
且世所以于此者,不以夫后之愧原者众哉?
荀卿贾谊刘向扬雄韩愈,又非愧原者也。
以迄于本朝名世君子尚多有之,姑以其辞类出于此,故参取焉。
然则亦有其行不足于原而取之者,犹三百篇之杂而不可废。
汉息夫躬奸利以忧死,著《绝命辞》,辞甚高。
使躬之不肖不传,而独其《绝命辞》传,则譬犹从母言之为贤母,言固无罪也。
柳宗元刘禹锡皆善属文,而朋邪得废,韩愈薄之。
王文公曰:「吾观八司马,皆天下奇才也。
一为叔文所诱,遂陷于不义至今欲为君子者羞道而喜攻之。
八人者既困矣,往往能自彊,名卒不废
所谓欲为君子者,其终能毋与世俯仰以自别于小人者少,复何议于彼哉」!
王公大儒,其学自韩愈已下不论,虽要不成人之恶,至奇宗元辈而恕,知其爱人忧国志念深矣。
而士之一切干禄,阳自好而阴从利,徼一时之愿,无祸老者,皆是也,于王之言,可遂不戒而视八司马不反怍乎?
禹锡不暇议,宗元之才盖韩愈比,薄而惜之,称其论议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而谓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使在台省时已能持身如其斥时,亦自不斥
宗元恳恳如此,岂亦知夫才难,与王之意无异也。
息夫躬江充祸国宗元禹锡诚邪,不至于为躬。
躬之辞录,则凡不至于为躬而辞录者,皆录躬之意也。
汉荡秦,唐扫隋,然颇因其法制文物
为国犹尔,以治易乱,不可以皆废也,况言语趣操异世之习哉?
狐父人为盗,因以食为盗而呕之,昔人以谓失名实者也。
是乃《续楚辞》、《变离骚所以无疑取此杂者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