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广陵先生 北宋 · 刘发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三
王氏,旧望太原,自先生七世祖居于魏之元城,不知其始何迁也?
叔祖父乙居广陵先生幼育于乙,故遂为广陵人
十数岁,昼从群儿嬉,夜独诵书往往达旦不眠,率以是为常。
未尝从师辞章,即雄伟老成,人见之皆惊。
年稍长,倜傥不羁束,周乡里之急,为不义者,面加毁折无所避,人皆畏而服之。
里人满执中谨厚人也,一日先生过之执中先生所为非是先生自悔,更闭门读书
久之所得益以闳深,乃为《竹赋》以自广具载文集,兹不录。)
其姊寡居,贫无以自存,乃聚徒天长
已而积薪中得之叶,先生有感焉,乃著《藏芝赋》。
序多不载,载其赋具载文集,兹不录。)
是时丞相荆国公赴召,道由淮南先生赋《南山之田》诗往见之。
公得先生大喜,期其材可与共功业天下,因妻以其夫人女弟诗具文集,兹不录。)
既而高邮太守邵公必延请主学先生不获已强应之,寻亦辞去
邵公部使者,以其节行闻于朝廷不报
先生既喜退隐,思江南山水之胜,乃迁居润,赋《江上》、《山中》之词。
顷之,熟于润之山川道里,又著《游山记》以寓其意具载文集,兹不录。)
无何,以江阴幽僻,乃去润迁江阴
江阴地下湿,得疾,苦足弱,因复迁常。
未几,以足疾终。
天下士大夫无论不识痛惜之。
荆国公为志其墓。
荆国公既志其墓,又哀思之,著于诗,多至十数篇
先生德业之敏,如驾四马驭夷路骎骎骤驰,虽健步者邈不可及
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未尝叹慕,自以为不逮
事寡姊如事父,教姊之孤儿不啻己子。
岁时祭祀于其考妣流涕
亲识馈遗纤介无所受。
诸生有献,度其家贫,礼虽甚勤,不取也。
平生为文,多操纸立书,未尝有稿,或有稿,随辄焚毁,故其终,家无遗文。
先生方生,管城君名之曰令儿,未及更立名而管城君卒,故先生因名令。
初字钟美建安黄莘以其造道之深,字之曰逢原
吴氏从先生一年而寡,归治田桑布素待尽,其趋操论议,是皆宜为先生配。
先生既终,方得女荆国公为择所宜归,归吴人吴师礼亦名士
呜呼,道之不明于世久矣
惟道之不明,故士于出处,皆莫知其所宜守。
仕于朝廷者,知进而已,时不足以有为,虽或援而去之,犹不能自止也。
不然,则溺于厚利苟徇世俗自私无足道也。
隐于山林者,知退而已时若可以有为,虽或援而出之,犹不能自屈也。
不然,则喜于名高,苟违世俗以自显,无足取也。
天下有道,以道徇身;
天下无道,以身徇道
古之君子无必出也,无必处也,顾道何如耳。
苟外于道而拘于出处之迹,宜其无自而可也
先王盛时所以造士有术优游崇养,成其自得之实,而不使其少累于外物,故士多见夫道之大全,而进止行遁无所于逆。
三代而后,世不知所以造士,士未明所以行己,而纷纷外物既已变易思虑矣,则其所无所适当,固其所也。
呜呼
先生者,可谓豪杰之士矣。
三代之久如此,而以宏材敏识伟节高行特立一时
使其无不之死,而幸与世偶,则其所施设,当如何哉!
虽然以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就天下之士,至于易商为周,而士之备道德之美者,宜不可胜数矣。
一以流言,而朝廷上下遂皆信之,知保周公而贼四国者,才十夫而已
然则士之不待文王而兴者,岂特罕闻后世哉!
先王之世,固已然矣,推此则若先生者,其可易得哉!
世之知先生者,或以其文,或以其行,未为知先生者也。
先生者,唯荆国公,而世或疑之。
详载先生行事,而论次如此
按:《王令集》卷末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标点本。又见乾隆江都县志》卷三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