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蔡京交结外戚元符三年九月 北宋 · 陈瓘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三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九、一三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近为言不根,谪授监扬州粮料院
受告方得数日,便蒙改差知无为军
闻命皇惑,唯知感涕
臣闻圣人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
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朝廷一时之怒,黜忠谏之臣,此如日月之食也。
今兹改命可见圣人之心矣。
天下有识之人,谁不叹仰
岂独贱臣一身私幸乎?
臣虽上感圣恩,而未敢便受新命者,诚有说也。
明道中仁祖欲率群臣为皇太后上寿
范仲淹谏曰:「人主北面之礼」。
明肃大怒,而仲淹得罪
元祐中蔡确之贬,范纯仁以为不可
宣仁大怒,而纯仁得罪
二臣者,可黜可逐,而尊主不贰之心,不可以威势夺也。
方刘氏甚危之日,极力救护却是仲淹
宣仁晚年翻然远虑复思纯仁
知忠言之有益国家也。
大抵忠臣之心,唯欲保全国体,为千万年久长之虑,岂忍使天下议论及于慈闱
宗良内外交通迹状甚明;
蔡京交结之迹,天下共知也。
作《向縡墓志》曰:「吾平生士大夫游,无如承旨蔡公与我厚者」。
从官,而与外戚相厚,书于碑刻,以自矜夸,如此之类,非止一事而已
与弟卞久在朝廷同恶相济
卞则出矣,牢不可拔,自谓执政可以决取。
人皆谓慈云寺得裴彦臣交结之助,外议讻讻,众所知也。
作《向宗良麻词》云:「元丰末命,尝有嘉言」。
嘉言若出于宗良,则大谤归于宣仁矣。
亦自谓,曾带开封府刽子,携剑入内,欲斩王圭,以沮宣仁怀异之谋。
禁中似之传,书于制命,扬于天庭,自谓与宗良社稷之功,而使宣仁无穷之谤。
谄事外戚不畏上天一至如此岂惟有害朝廷,实亦无益于外家
尽忠陛下尽忠皇太后所以言也。
皇太后圣德大功冠绝今古陛下承颜养志,方以大舜武王为法
修家人之礼,则恭顺无阙;
出治朝廷之事,则威柄不分
大舜武王之孝,何以于此乎?
所谓则不然,但欲陛下授柄于外家而已
此蔡氏之利,非宗社之福也。
陛下圣德嗣位春秋方富,如汉文帝宣帝即位之年矣。
尽孝东朝励精政事独操大柄足以有为
所以胁持陛下者,原其用意,谓陛下未可以独为也。
哲宗躬揽之初,圣意本无适莫
章子厚虽挟功自恣,然其初犹有兼取元祐之意。
、卞首发邪论盗攘国柄凡有所请,必以继述为说。
稍违其意,则欲以不忠之名加于上下
朝廷诛赏,示私门好恶,轻君误国首尾八年
至于今日,狃于故态,又以此胁持陛下傅会继述之论,假托报功之说,密持离间之谋,伺察陛下包藏祸心,若有所待。
出言用意,谅无逃陛下圣察也。
陛下神考圣德,报太母大功岂独陛下私心,是亦臣子所愿
臣子所愿,尽四海欢心然后陛下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之孝,孰大于此
所赖,非兆民之所同赖也。
陛下一违意,则以不孝之名责陛下矣。
陛下徇一胁持私名,而不畏天下至公大义乎?
畏天下至公之大义,当流窜蔡京,以安国而已
前日之言不负天不负陛下不负皇太后
果蒙陛下移臣差遣若非皇太后察臣之忠,陛下必不欲如此旨挥也。
然而朝廷,则家国未安。
臣虽移得差遣有何安乎?
不敢受命者,其说如是
露章所言,未甚子细
以此干渎圣听,所以惓惓之诚也。
皇太后无我之慈,至明之照,既已察臣之忠矣。
今日之言,必是亦蒙照察
今虽未察,终无不察之理。
臣虽远去朝廷仰赖慈庇,纵未牵复,于臣无损
所望者,当以流窜蔡京为急,不当以移臣差遣为先也。
盖恐朝廷,则烦言日进
烦言日进,则圣虑日劳。
朝廷虽严示威刑,而天下公议,终不可遏。
公议若必威势夺之,则人心离矣;
人心既离,则主势孤弱
主势孤弱,则外陵内侮何所不至
非所以奉承宗,而慰安东朝也。
然则蔡京所谓孝者,果天子之孝乎?
陛下爱一,而切为国家之虑也。
臣愚不胜惓惓爱君忧国之心,惟陛下裁赦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