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普济碑记崇宁四年六月 北宋 · 崔孝先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鲁山县白象保在邑之西北普济庙者,灶君山市灵祐侯之原庙也。
灶君者,岳渎名山汝海巨镇也。
山在县西百馀里,峻拔高广首出其萃,群山四拱,若朝若辅,望之俨然,有可尊可畏之势。
上有深潭百八,藏蓄灵物时见变化父老瞻仰之。
兴云致雨利泽万物旱潦不时祈祷必应。
熙宁年,奉天子之命,赐以侯爵号以灵祐所以报其神之福也。
越在祀典山林川泽,能以风雨润泽万物者则祀之,能出财用以利民者则祀之。
是山也,言其泽物,则水旱有祈,应答如响
言其利民,则物产繁多孳养甚博。
致严祀事乃其验也。
至正九年五月不雨。
里人朝仰西山祈祷庙下,致敬尽礼,先奏其诚。
青天白日沛然云集雷电四起,至夜沾足
众方惊竦,而耆父欢呼以为神应
俄顷果有微雨,以开其光。
于是通夕雷电回还山冢
翌日既祭,乃大泽滂沱优渥千里,民鲜愠苦,易荒以丰,百众焦劳,化为鼓舞
先于元祐庚午岁大旱县尉石君悉能悯众为心,取灵泉名山跣足徒步怅然以登。
得至百丈潭,精意祈祷,亦有灵物显应密雨随降,一夕沾足
因与邑令众官率领僚属立石潭侧,命曰百丈感应之潭。
夫神之民,不负天子褒封者,盖每如此
伤及县境,为吾民所苦,虽以至不私,而惠泽德常先于四远
吾土所以丰年者,以此之由也。
其于报祭,可不厚乎?
奈何古庙道绝险阻不可前。
东下数十里有新庙,西四十里有下庙
下庙距城尚四十里,邑人惧其祭享疏略无以示报,故又建祠于西郊,欲人人得而享焉。
然昔之始事者,才置一室而已疏略灭裂,亦既颓弊
一日县官祈雨于敝庙,附以脩广之意,讽大夫先施财以帅之。
大夫协诚谕下,里人乐承其命。
方事缔构二公代去。
后令李大夫何复致意以终之,故堂序门屏庙貌雄壮金碧丹青焕然一新各得其宜
又易其神像以彰之,且绘其仪卫侍从两序
屏宇寝庙塑像妆饰冗费百馀。
由是庙貌可仰,人益知畏,日有祭,月有祀,前者续,后者进,伛偻提携,咸得以致其愿矣。
崇宁四年夏有司上言鲁山县灶君山庙岁旱祈祷常有灵验,乞优加封进及赐庙号
六月十九日奉敕普济庙为额,又以明沛泽之广,施济之无穷也。
初,庙之落成元祐八年,时余纪其事,既立石矣。
今旧石消朽,势不可久。
始平俱记文摩灭无以示远,乃属余别书而刻之。
得以赐额之美。
按:嘉靖鲁山县志》卷九,天一阁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