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山 宋 · 韩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三、《山水纯全集》卷一
画山丈尺寸分者,王右丞法则也。
山者有主客尊卑之序,阴阳逆顺之仪,其山布置,各有形体,亦各有名,习乎山水之士,好学之流切要知之也。
主者众山中高大者是也,有雄气敦厚旁有辅峰丛围者岳也。
大者尊也,小者卑也。
大小冈阜,朝接于主者顺也不如此者,逆也。
客者,其山不相干而过也。
分阴阳者,用墨浓淡也。
凹深为阴,凸面为阳。
山有高低大小之序,以近次远,至于广极者也。
洪谷子云:尖者曰峰,平者曰陵,圆者曰峦,相连者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岩,岩下有穴曰岩穴也。
山大而高曰嵩山,小而孤曰岑。
锐山曰峤,高峻而纤者峤也。
卑而小尖者扈也,山小而孤,众山归丛者名曰罗围也。
言袭陟者山三重也。
两山相重者谓之再成映也。
一山为岯,小山曰岌,大山曰峘。
岌谓高而过也。
言属山者相连属也。
峄山者连而络绎也。
俗曰络绎者,群山连续而过也。
言独者孤而只一山是也
山冈者其山长而有脊也。
翠微者近山傍坡也。
山顶冢者山颠也。
岩者有洞穴是也
有水曰洞,无水曰府。
山堂山形堂室也。
言障者山形帏帐也。
小山别、大山别者,鲜不相连也。
言绝径者连山断绝也。
言崖者左右有崖夹山是也
言嶷者多小石也。
多大石者礐,平石盘石也。
草木者谓之岵,无草木者谓之垓。
载土谓之崔嵬石上有土也;
土载石谓之砠,土上有石也。
言阜者土山也。
小堆曰阜,平原曰坡。
坡高曰陇,冈岭相连掩映林泉,渐分远近也。
言谷者通人曰谷,不通人曰壑。
穷渎无所通,而与水注者川也。
两山夹水曰涧,陵夹水曰溪,溪者蹊也,有水也,宜画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后见也。
山亦有四方体貌景物各异。
东山敦厚广博,景质而木多;
西山川峡而峭拔高耸险峻
南山低小水多江湖景秀而华丽
北山阔墁而多阜,林木气重而水窄。
东山宜画村落耕锄旅店山居游宦行旅之类;
西山宜画关城栈道罗网高阁观宇之类;
北山宜用盘车骆驼樵人背负之类;
南山宜画江乡鱼市水村山郭之类,但加之田、渔乐,无用骆驼也,亦不用盘车也。
要知南北风土不同耳,故深宜分别
有四时之色。
春山艳冶夏山苍翠秋山明净冬山惨淡,此四时之气象也。
郭氏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
前山而窥后山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至远山谓之平远
愚又论三远者:有山根边岸水波亘望而遥谓之阔远,有野霞暝漠、野水隔而彷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以上山之名状,当备画文理诗意用之,兼候博古君子之问,若问而无以对,此无知之士也,不可不知。
诗句中有山名,虽有其名而不知其山之体状者,安可措手而制之!
凡画全景山者,重叠覆压咫尺重深,以近次远,或以下层叠分布相辅,以卑次尊,各有顺序,又不可太实,仍要岚雾锁映,林木遮藏不可露体,如人无衣,乃穷山也。
且山者以林木衣裳,以草木毛发,以烟霞神采,以景物妆饰,以水源血脉,以岚雾气象
若不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合虚浮,妄自为超古越今,心以目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要之士也,难可与言之。
嗟乎
今人是少非多,忘古徇今,方为名利诱夺博古好学者鲜矣。
倘或有得堂奥者,诚可与论也。
彼笑古傲今、侮慢宿学之士,曷足以言此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