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春秋指归1117年 宋 · 罗从彦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豫章文集》卷一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八七、《经义考》卷一八四、《南宋文范》卷四七、道光《福建通志》卷七五、嘉庆《南平县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余闻伊川先生绪言曰:「三王之法,各是一王之法。
春秋》之法,乃百王不易通法也。
圣人以谓三王不可复回且虑后世圣王不作也,故作一书遗惠后人,使后之作者不必德若汤武,亦足以三代治也」。
大略如此,《春秋》诚百王通法邪?
先儒之说《春秋不然先儒纷纷不足道
孟子圣门盖得其传者也,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又曰:「《春秋》其事则桓、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子之说《春秋》者也,然未尝以《春秋》为百王通法也,伊川何从得之哉?
已而反求诸其心,不立一毫不失不旷,一以其言徵之,豁若梦觉,曰:《春秋》之为《春秋》也尚矣,乃今知之。
自周板荡宣王拨乱反正,其《诗》美之,小有吉日》、《鸿雁》,大有崧高》、《蒸民》,不幸继以幽王,而骊山之祸作焉。
然而文武之泽未殄也,故平王东迁,人犹望其复兴也。
及其久也,政益衰,法益坏,《黍离》变为国风,陵迟极矣。
是时也,去文王已五百馀岁矣。
冠屦颠倒夷狄乱华,天生圣人,又不见用。
春秋》于此时,傥不复作天下不胥为夷狄禽兽者,吾不敢信也。
故夫子因鲁史一十二公,始隐终麟,以二百四十年之事,创为一代之典,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宽不慢,猛不残,文不华,实不陋,久而弥光可以后世,传无穷,真后王懿范也。
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百世以俟圣人不惑者,其此书之谓乎!
或者曰:「《春秋》其事则桓、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信然乎」?
曰:《春秋》自隐公以来征伐四出盟会纷然,迨庄历僖,楚人大为中国患。
于时天子,攘夷狄,使天下不遂左衽者,桓文二公之力也。
故伐楚之役,齐桓称爵;
城濮之战,文公以霸。
自后世言之,二公功烈莫盛焉;
三王时言之,不免为罪也。
首止之会、河阳之狩是也
夫子因其事而辞之,以明王道,故曰《春秋》其事则桓、文
古之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一人者,非有甚高难行之行、卓异之术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天下治矣。
《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盖典也礼也,皆天也。
治天下,不越乎君臣父子之间,而礼以文之者也。
故《春秋》诛一世子止,而天下为人者莫敢不孝;
戮一大夫盾,而天下为人者莫敢不忠。
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孟氏之言,抑有由也。
或曰:「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易》道三王之道,尽于此矣,而又作《春秋》,何也」?
曰:五经论其理,《春秋》见之行事,《春秋圣人之用也。
龟山尝语人曰:「《春秋》其事之终欤」!
学者先明五经然后学《春秋》,则其用利矣,亦以此也。
久矣哉,春秋掩于传注也!
犹鉴掩于尘,不有人焉,刮垢磨光以还其明,则是后之学者将终不睹圣人之心,天下生灵将终不见三代之治,而夫生平之志将终不行。
理必无是也,此伊川所以有《春秋传》也。
近世说《春秋》者多矣。
政和岁在丁酉,余从龟山先生毗陵,授学经年,尽裒得其书以归,惟《春秋传》未之获睹也。
宣和之初,自辇下郏鄏门人尹焞出以授予
退而考,合于经,验之以心,而参之以古今之学,盖其所得者十五六。
春秋大义譬如日月经天河海带地莫不昭然
微词妙旨譬如玑衡之察,时有所见
用是掇其至当者,作《指归》。
又因前人纂集之功,分别条章裁成义例者,作《释例》。
未知中否
要须雍容自尽于燕閒静一之中,迟之岁月,积之以力久,优而游之,使自求之,餍而饫之,使自趋之,则于《春秋》之学,其庶几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