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叔易学士 南宋 · 陈渊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六、《默堂集》卷一六
再拜:自别后未尝通起居之问,非直寡便,实无可言
今兹不能无言,倘辱不鄙,岂胜幸甚
了斋得罪斥逐以至于死,天下共知其冤;
至其心所规为,蒙患难不变者,自吾辈之外,谁复知之?
知而与张如莹不与之明,与不知何以异?
不肖南康时,右丞尝与之书,见属传去,已而了斋有数百言复之,中述三人,皆尝居相位者,此其知右丞必至此位以有为无疑也。
其远取狄梁公,又有深意
右丞圣主,朝万国呼吸之间,扫平骄虏,再安宗社,遂居柄任,则了斋先见之明亦验矣。
前语云云,非付嘱乎?
然则欲以明之,实在右丞不可已也。
了斋谏省论事天下所共闻,今皆时过之语。
唯王氏《日录一事,则其始终所留意者
盖自绍圣以来天下忠言嘉谟,皆坐以谤讪宗庙之罪,而其所谤讪者,特其用意与王氏不同而已,非有异于神祖也。
若《日录》之书诋诬讥玩上陵宗庙,见者切齿,而昔之用事者反遵其言,追议刑赏,故了斋以死明之。
其自言由熙宁以来至今纷纷不已者,其祸皆出于此书,此书不复施行,则祖宗之法可以渐复。
不然乱亡不暇恤,其暇计一身危辱哉!
其著《四明尊尧集》,所以痛绝王氏。
中间有旨取索,或恶其言之深,已谪其人,又禁其传播
以是留藁于不肖侄孙,今尚在也。
朝廷以为其人忠诚义节所宜尊奖,则凡有舌者皆可辨白
如曰「天下之祸,举在此书,不可不毁,毁之所以后来无穷之患」,则「尊尧」之意,其可没而不闻乎?
比睹诏音,尽复祖宗法度,赠温公以太师之官
祖宗俱可法,则熙丰之绪不必偏执
温公既无过,则王氏之意不当独取。
然此其大目也,若乃条分件析之,又在委曲讲明不应茍求无事而已
往者元符之末诸公顾惜事体争持大中之说,谓此可以靖国
弊本不除,祸根未剪,不一二年间,小人得志天下遂被其害,如是者二十有馀年。
春初寇难若非在上民心归往,则祖宗基业何术可保,不待远引异时乱亡之證,兹可以监矣。
天下之事,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可以传之久远而无弊。
或乃容而勿问,忽而不察,亦恐千丈之堤,蚁穴可溃,事过而语,虽悔无及矣。
了斋尝有一诗相送,今谩录去,观此则知渊之言亦不可已也。
果蒙垂听,乞于暇日说似右丞以不肖意为望。
更有臆说,具于龟山书别纸,如见安止,令取一观,或可采,亦幸告右丞也。
不揆不揆
仲辅、季言知已赴官久矣,想常得书。
他日闻公得北州幕官,待二年阙,而去岁北州不可往,故疑公决京师
或有书,幸付安止寄来,慰此倾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