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易传内篇1130年3月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四六、《梁溪集》卷一三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一、《经义考》卷二三、《锡山文集》卷九 创作地点:广西玉林市容县
六经所以载道,而《易》以道阴阳,故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道备矣
圣人系辞焉,而明吉凶,以尽人事所以和同天人之际,而使之无间也。
古文日月为易
日,阳也;
月,阴也。
月遄日迈一昼一夜相推而生明;
阳奇阴耦,一刚一柔相推而成卦。
故曰阴阳之义配日月,又曰刚柔昼夜之象也。
圣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刚柔生爻
卦爻具而谓之《易》者,盖专以变易为义。
先儒谓《易》含三义,有不易简易意者,非也。
故自太极兆而为奇耦自奇耦积而为乾坤,自乾坤索而为六子,自八卦相重相错而为六十四卦无非变者。
六爻之义,《易》以贡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此所以谓之《易》欤。
易也,道也,神也,异名同实,其旨一也。
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
语其大则范围天地,语其小则充足毫末
刻彫众形橐籥万化
自有形至于无形,自有心至于无心莫不综摄乎此。
则《易》之为书何为者耶?
载此而已
刚柔有自然之体,奇耦有自然之数,上下内外有自然之位,进退往来有自然之序,消息盈虚有自然之理,皆所以天道也,而人事存焉。
是以圣人卦爻之变,因其有是象,则系之以是辞。
爱恶情伪相感吉凶悔吝之端,以君子小人消长治乱安危之本。
其所告人使避凶趋吉,虽不离日用之间,而精义入神有出于思为之表。
和顺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学者所以不可不尽心也。
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则自伏羲八卦因而重之,六十四卦已陈矣。
连山》,《易》也,以《艮》为首,故曰「连山」。
归藏》,商《易》也,以《坤》为首,故曰「归藏」。
孔子商道于宋,得坤乾焉,盖《归藏》之书。
然而读《易》,韦编至于三绝,作《彖》、《象》、《文言》诸篇以赞明之。
三《易》之书,至《周易而后大备
韩宣子适鲁,见《易》象及《春秋》,曰:「吾乃今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矣」。
易》卦先后之序,与彖、爻之辞,皆文王造始,而周公续终之,故有王用亨西山」、「箕子明夷利贞」之语,不然韩宣子何以周公之德哉?
孔子于《易》,其说尤详。
而《论语》记群弟子问答,独罕及《易》,故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雅言也』。
以《诗》、《书》、执礼雅言,则《易》罕言矣。
岂非《易》者,天道所在,而性与天道,虽子贡亦有所不得闻故耶?
秦焚《诗》、《书》,《易》以卜筮之书而幸存
馀经亡阙,而《易》独为完经,盖天相之以垂训万世
使一卦一爻不备者,则乾坤几乎熄矣。
汉、晋间如九师之流一主象数不稽义理,故其取象蔓衍迂阔,多悖圣人之意。
王辅嗣以来,及近世学者一主义理,而不求象数,故其训义与象相违,因失圣人意者不为少。
二者胥失也。
圣人极数以定象,立象尽意
象数者,《易》之所自作而义理寓。
象数以求意,是由舍筌蹄而求鱼兔,捐曲蘖而求酒醴也。
鱼兔然后筌蹄可忘,酒醴成然糟粕可弃。
故必质诸象数而不谬,考诸义理不惑六通四辟无所滞碍然后圣人意可见焉。
孔子彖、象盖兼之矣,然而象少义多者,深其阜,眇其根,幽其所以然,使学者精思自得故也。
余以罪谪海上端忧多暇,取《易》读之,屏去众说,独以心会,即象数幽眇究理义之精微于以圣人制作灿然如据玑衡以观天,日月星辰经纬昭回之文,吉凶妖祥之理,皆可历数周知
喟然叹曰:不学《易》而涉世,其蹈祸固宜
罪大不死,乃得穷圣经荒绝之乡,心醉神开,恍若有授之者岂非幸耶?
昔人作《易》于忧患者,非特智虑不用于时,欲有所表见于后,盖亦险阻艰难备尝之矣,人之情伪尽知之矣,然后深虑危,足以发难言之妙蕴,以贻范将来
余虽固陋困穷流离之甚,其敢忘此?
乃以所妄见者著易传内、外篇。
训释上下经、上下《系》、《说卦》、《序卦》、《杂卦》、总论,合为十卷
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为十有三卷,凡二十有三卷
未足以测圣人之意,然发明易》学,必由象数以极义理之归,庶几自此书始也。
引义比类反覆参错文辞繁费,所不得已,览者取其意而勿诮焉可也
书始于建炎岁次己酉中夏,时赴谪所南征郁林
成于庚戌季春,时自海上北归宁远,凡期年云。
谨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