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中丞许翰靖康元年二月 南宋 · 吴若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九○、《三朝北盟会编》卷四二
若闻君子爱人也以德,细人爱人也以姑息
爱人姑息,必进偷安之言;
爱人以德,必进药石之论。
近世公卿穿窬售身者多矣。
既自售其身,遂以此望人
故稍闻辩别是非者,惊为村鄙,况肯受人之尽言乎?
要非卓然特立自拔流俗之中者,未可与进药石之论也。
窃闻中丞丈昔在禁掖,以代言不诡随获罪
拜职青锁,以救孙傅被黜。
气节如此,必能受尽言矣。
若故愿效区区
夫主上新即位强寇犯城,社稷震动
祖宗天地之灵,仅免倾覆
而承纪纲败坏之馀,人材彫丧之后误国之党尚留庙堂贼民之官犹充郡县
国势委靡风俗陵夷
士民颙颙,独望一贤相出圣主,以直道国是,以公论人材尽去凶邪
大收威柄慎惜名器,平用赏刑,因民之怨以饬兵顺民欲以施政尝胆齧指,雪上逊位之辱。
吴敏乃首以奸进,附下罔上,有摹仿蔡京之志。
中丞之而未言耶,抑不悟其心也?
崇宁以来台谏熟视奸邪蓄缩闭口
及其败露,已正典刑,而弹章始至。
故虽有台职无救于乱。
陈瓘蔡京威权之先,至今天下称诵以为知几
中丞平昔自负,必不肯陈瓘以下,其早察之。
吴敏建请上皇逊位,遂受门下侍郎之除,计其趋操,岂复能自振
士论喧噪,因指为蔡攸死党,谓蔡氏父子上皇旨意,令投隙为之,庶几朝廷,庇其宗祸。
或果如此人役也,果可在具瞻之位乎?
然若旧钦吴敏学问,尚疑其徐有所处
及其救李邦彦劄子,则始惊曰:「敏真谬用其心矣」。
吴敏先言军人伏阙,杀内侍,殴宰相,惧致高欢窥魏之事,此盖欲以利害人主,而钳天下之口也。
次言李邦彦辅佐上皇前岁易宰相更革政事,定山东河北之寇,皆出其力,此非特曲救李邦彦,乃救蔡攸也。
建言李邺辈使金人军中,终赖其力,此盖同主和议,自徼其功也。
卒言异时王黼奸恶,而不及蔡京,此又蔡京吴敏王黼逐之,蔡攸召之之私也。
事皆不虚,言庶可复。
昔胡后乱朝,魏政不竞,故卫士私愤焚杀张彝之家,非为国也。
高欢畜马积财,本有异志因此结士,无忌惮之心。
至如前日军民内侍,殴宰相,岂闻有私怨乎?
欣戴主上之德,欲除国贼张朝威耳
虽使高欢复生知民之未忘宋也,而奸心自沮,何窥伺之敢哉?
吴敏以此群下志,必有所在矣。
初上皇之相蔡京也,首立上书朋党之法,窜逐义士由此遂成壅蔽之风。
前日伏阙之士,乃二十馀年防民之甚,奔溃如此
今人即位之初,吴敏当陈人心可畏使人瞿然覆舟驭马之戒,而首用高欢动之,此语一入言路塞矣。
杜牧赋秦阿房宫曰:「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军民敢言前日,乃中兴之祥。
万一壅之,使至于敢怒而已,则彼袒臂大呼者,岂复于阙下哉!
某尝闻上皇时,有争得失、执宪度者,辄批曰:「五代跋扈,君弱臣强之风」。
故虽有勇者莫敢雷霆之怒
今有使臣下避高欢之祸,则朱云王章复作,亦不肯诣阙献言矣。
吴敏此言,不知宰相之体也。
凡为宰相者,举措天下之望,百姓以手加额,未闻邴、魏房、杜、姚、宋惧人殴击阙庭之下也。
至于李邦彦,在王黼时,似有士誉。
然身居政府,知燕云之事必败,而持禄容身
才执亲丧,遽闻起复,果以天下一日不可李邦彦乎?
则当力谏穷兵自焚之灾,稍申弃亲事君之义,何乃深穴狡兔之窟,潜为鬼蜮之谋,结蔡攸,罢王黼,身取宰相
蔡京复出蔡攸乱常,犹偃然不惭,略饰要君之辞,终无避责之实。
为患失,与王黼何殊
欲以为功,是犹蔡京谏取燕云
蔡攸身为统帅,父欲免谤于后,子欲邀功于前,人臣宁愚不识机陷于王黼之党,罪则罪尔。
至于心知不可,意乃饕名,首鼠妖狐,愚弄天下,虽有刀锯岂能尽刑!
若夫李邺使虏,儿童笑之,虚张敌势,震动朝野,使大臣胆落兵将气消,坐视长驱寸草不结
且闻贪金邀地,虏人本谋李邺有知识,自可折之以计,而乃卖国谋身,与敌为市
李棁一出丧魄失言
郑望之辈又索高价本朝输忠款于异域
吴敏既在枢府,谅无藉口于将来,遂指李邦彦为有援于事机,指李邺为有功于国,其与范蠡会稽之罪,舅犯数从亡之愆,识趣不等矣。
若夫王黼奸恶,难逭刑诛,然比蔡京十无四五。
童贯之能窃兵柄蔡京实纵之。
童贯之惑上皇,图幽蓟,岂由王黼特欲分奇功,取宰相耳。
蔡京忧国者,何不死争耶?
吴敏用刑不平公论未允。
中丞丈如谓某言过当,则请以吴敏用人材观之。
叶梦得弃于人伦,遽典名郡,又当过阙
陆藻贪污有素,起守南门
人主即政之时,召用一人四海拭目,而乃先此二人何哉
叶梦得深交,知其无罪夫?
百姓不可家至户晓梦得之说,四海具闻蔡绦召之,上皇以为害风教矣,不知吴敏何以白之于天下
如曰流俗谤议不足恤,违公议而用之,则梦得私恩归于吴敏百姓之谤嚣归于主上矣。
十馀年来,竭人膏血,破人骨肉箕敛星奔盗贼猬集使民父食其子,夫卖其妻,四海岂复有愿戴之心哉?
独以主上之居春宫仁俭清修,系天下望。
仓卒之变,上皇知能传位,遂舍社稷
吴敏不深念此,又欲令主上抑人心,违公论弃人之望而不用,舍罪之魁而不诛,指高欢以动群臣,戒元魏而防民口
万一使主上结怨于民,中兴之功,不亦难乎!
某尝论上皇大臣皆有主辱臣死之责,不当在廷,而吴敏之徒,不当作相,何则
援立之功,如周公之于成王霍光之于昭帝,乃当秉政不辞
至于今日上皇还宫以就孝养吴敏等自有进退顾避之嫌,群下易以生间
房琯但一为肃宗宝册尔,身当亲任贺兰进明遂得疑之。
虽不长于兵,然陈陶斜之祸,未必不以上下疑阻而致败也。
昔周武用文王吕望,汉惠用高祖之,因民之心,遂成大业
至于汉宣帝心疑霍光,而亟用魏相唐太宗欲诛裴寂,而亲信魏徵用舍之宜,固自有理
中丞丈其为国审思之,亦所以忠于吴敏也。
某又闻中丞丈与吴敏厚,果尔不罢中丞不当居职
盖闻蔡京王黼也,开封台谏遍置腹心,说者曰欲逐则台谏为击之,欲罪则开封府锻鍊之。
蔡京王黼所以权倾天下而上不悟也。
吴敏不必至此,但中丞善自为谋可也
中丞如无歉于心,不避此职,亟言吴敏乃可免谤于天下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