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荐书 南宋 · 卫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三六、《定庵类稿》卷四
某闻之,古之荐士者固多,若得荐一士再三加意焉者,阅千百人一遇耳。
人必知之而后荐之,一经荐者,是为知己,至有登龙荐鹗之称,而况再三荐而不已者乎。
非其知之深不能也。
岂惟知之深,非至于心相不能也。
是故一日而荐七士者不自以为多,终身未尝荐士者不自以为少,在乎知与不知之间耳。
三代远矣,汉唐以来,史之所载惟萧何狄仁杰之事卓然相望千载间。
猗哉,其不可掩也!
韩信自楚逃来,萧何荐之沛公沛公不能用,亡去
亲追得信,又以荐之。
沛公以为将矣,必欲以大将
以为大将矣,必欲登坛备礼以命之。
天后尝问宰相之才于狄仁杰仁杰张柬之进。
天后纳而未用也,他日有问焉,仁杰柬之如初天后卒相柬之,如仁杰言。
二子者,岂投合一言、遇之于一日者之比哉!
非心知其可用,用之而必可与办大事、成大功上则君蒙得贤之福,下则不累吾赏拔之公,其敢渎告若是哉?
其敢必之将相之任如吾所欲哉?
自今推之,所以成汉业、复唐祚,微韩信张柬之,几不能底于大定
不负所知,亦大矣
其视后之人循故事、应尺度尝试以进者,亦有间矣。
抑闻之,古之君子其事君行己立政立事,凡所以自处者,要不可以苟合,将有为也,将有言也,必其见之明、知之审。
不言耳,患不行耳,言之必可行,行之必可成。
进则有以于君,有以于民,退则有以于吾之心。
是故事君而每辄变其说者,欺其君者也。
欺其君者,欺其心者也。
商鞅之事孝公也,是士君子所不为者也。
往者赵中令二臣艺祖矣,艺祖未之录也。
异日复进焉,亦未之录也。
他日又进焉,艺祖怒,毁其书投之地,中令俯拾诸怀以归。
他日表饰以进,于是艺祖大悟
艺祖之悟,非特于此二臣者也;
中令之举,非特区区于此二臣者也。
凡其君臣之间,将有为、将有言者于是吻然尽得于精神之际,德日起而大有功,传无穷而施罔极未有不由于此也。
嗟夫大哉君子用心也!
大哉古人用心也!
后之君子有志于世者,可不务乎?
伏惟执事先生文章道德为时名卿,其事君立朝、修制行可以不愧乎古之人矣。
某也一介贱士鹿鹿簿书尘土之役,自度寸长可以表见下风
执事过听,固尝以其愚不肖之迹,上累知人之明县官以为可赐之阶升之恩矣。
然某犹自朝夕趋走受教令于戟卫之间,在诸从事中获温颜、被恩意尤异非他比者,因伏思念前之所以之者,则固知之矣。
今之所以恩意之异者,则尤知之矣。
知之深、遇之于,则某之所以自期者固不应浅鲜矣。
是以敢进前说,而欲以改秩之文重累门下也。
然是举也,自他人言之则为渎,自知己言则未为过。
虽某之愚,决无足以古人藩篱庶几万分,然区区所期先生古人用心如此
先生光明盛大之业,上知之矣,民信之矣。
归而佐天子、秉大政进退人材其所成就,视前数公何远之有?
季布得名曹丘扬之也;
燕王得名郭隗先之也。
伏惟执事先生录其归仁之心,而遂其自厉之志,施恩于曹、郭一夫之贱,而收名于汉唐寥寥千载之间,以上中令勋绩,使天下之人知执事乐于成人如此能为荐士如此,能俪美古人如此,某之能自力如此,能取特达之知也如此,能成人千载希阔盛举如此
闻之四方,艳之一时,传之子孙以资说士,顾不伟哉!
先生少垂意焉。
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