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武王 宋 · 范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七五、《范香溪文集》卷五
或曰:「武王伐商,伯夷叔齐之而不用
商乱已平,天下宗周之,遂去,隐乎首阳之山,且曰『义不食周粟』,而终以饿死
有诸否乎」?
曰:有之。
曰:「然则孔子为贤,武王其非耶」?
曰:固贤矣,而武王不非也。
夫以不道不可不伐者也,惟武王能将天命,取而伐之,易昏以明,使四海赤子得脱虎口而乳慈母君子称之曰「顺乎天而应乎人」,又曰「武尽美矣」。
此胡可非耶?
齐之心,以为臣伐君,盖甚逆之道。
使君不当伐也;
臣非武王不可伐也。
后世乱贼之臣,必将曰「武王圣人也,而伐纣当年一人之者」,是则臣伐君,乃圣人之教,其于篡夺窃取,将多有之,故于武王杖钺指商之初,叩马陈谏,以明君臣之分。
不从,则又耻而去之,虽饿死不悔,期于杀身,以愈后世之乱。
使后世之人皆曰「武王之伐商,当也,而犹非之」,是则伐君者,乃臣子深罪,虽有篡夺窃取之志,将逡巡不敢
齐之心盖如是,初不以武王为非也。
不然不入胡不死之,以示争切之心,以开武王之惑,以见决不可伐,乃于有商既亡之后空自饿死,何益耶?
学者之所取信不惟耶?
孔子尝言:「之无怨矣」。
使其羞君之不用至于不食而死,且不为怨乎?
孟子曰:「伯夷,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
其所以避而待天下之清,岂无望乎易以清者?
是以齐之心初不以武王为非也,而谏之,是欲以后世之乱也。
武王之于不得不伐;
齐之于武王不得不
武王无以戡乱一时非夷无以救乱于万世,予故曰:「齐贤,而武王不非也」。
或曰:「议者以伯夷无有也。
其所不与伐商者,盖二老春秋已高,自海滨文王之都,远计千里
文王之兴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
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又意其死于道路,又意其至文王之都,不及武王之世而死。
此有诸乎」?
曰:无之
非折中之言,无稽之论也。
伯夷之与太公,俱称大老,年相若也。
伯夷北海,而太公东海,地相似也。
若曰伯夷之志不遂,此固无所徵信。
若曰死于道路,则太公疑亦不能文王之都。
若曰岁久而死,则太公疑亦不及武王之世。
实无稽之论,非折中之言也。
论语》曰:「伯夷叔齐饿首阳之下」。
春秋左氏传》曰:「武王伐商,迁九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
噫,使二书不出于孔氏之门人,其可也
若其果足传,则或人之言,吾不敢听。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