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应诏言事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
臣闻位卑而言高,罪也;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七月二十三日伏准省劄七月十六日三省同奉圣旨:「秋阳亢旱飞蝗在野星变数见,朕心惧焉。
意者政令多有所阙,赏罚或至不当
朕惟侧身求应以实,卿等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务塞灾异之原,称朕寅畏之意」。
七月二十一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劄与侍从台谏两省照会,仍依今月十五日已降指挥,各条具时政阙失奏闻」。
臣伏圣训中夜以兴,思所以对。
欲遂言之,则惧位卑言高之罪;
欲嘿而已,则又恶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之耻。
退自惟念与其忍耻以生,曷若获罪以死!
圣明在上容受强直万无获谴以死之理,臣何忌而不言
伏读圣训,曰:「秋阳亢旱飞蝗在野星变数见,朕心惧焉」。
有以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也。
谨按春秋》书不雨、书旱,夫旱亦不雨,奚又书旱,得非旱比不雨加甚乎?
且《春秋》书旱,必于夏秋,不雨皆于春冬
周之夏秋,则建午建未建申,皆其月也。
是时天或不雨,则盛炎曝物,立致枯槁,故《诗》云:「旱既太甚赫赫炎炎」。
不雨虽无是酷,然甚者亦兼旱焉。
如文二年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十年十三年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是也
虽皆历不言旱者,盖事起春冬不可书旱;
已书不雨,则不可中变言旱。
故但撮其月总言之,欲人观之则知旱居其间且见其灾之久也
若不为灾,经自不书,故经无书一时不雨者,不为灾也。
惟庄三十一年不雨者,盖讥庄公不雨犹不惜民力明年又城小谷也。
其他不雨必踰时而后书,为灾之深浅文则辨焉。
冬十月不雨至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六月雨者,则见犹有救也僖公二年。)
十有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二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文公十年十三年。)
一岁之望尽失也。
八月虽雨,已后无益,故略而不书
不为灾者但书时庄公二十一年。),为灾轻者书首僖公二年三年。),重者总始末而言文公二年十年十三年。)
书法如此,正欲别为灾之轻重,而传云「不雨不为灾」。
万物须雨而生,须雨而成,一时愆亢,犹有所损,且不雨有几,称年者三文公二年十年十三年。)安可不为灾乎?
谷梁》谓一时不雨为闵雨历时不雨为不闵雨
僖公有志于民,则必不爱牲币恳请祷祈,经亦必书,如《诗》之《云汉》,以著其善。
但云不雨,则爱民之意于何见乎?
陛下深问秋阳亢旱,诚得《春秋》书不雨之微旨
宣王忧旱之诚,不过祷于先祖以及山川鬼神,盖祀典之正,非若今徼福于佛老氏,为异端之教也。
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不雨之旨,躬行周宣忧旱之诚,以应天可也
飞蝗在野,臣又请以《春秋》明之。
谨按鲁隐五年书螟。
《释虫》云:「虫食苗心曰螟,食叶曰螣,食节曰贼,食根曰蟊」。
李巡曰:「食禾心为螟,言其奸冥冥难知也;
禾叶者,言其假贷无厌,故曰螣也;
食节者言其贪狠,故曰贼也;
食根者言税取民财货,故曰蟊也」。
孙炎曰:「悉贪残所致,因以为名」。
郭璞以食处为名。
陆玑疏云:「旧说螟、螣蟊、贼一种虫也,如言寇、贼奸、宄内外之言耳」。
会议》曰:谷,民之司命也,《春秋》书灾异,虽螟之为害,必详而录之,此亦重民命之至也。
汉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馀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独不入中牟
今州县吏贪墨残民,远朝廷万里,近亦数百里陛下不得而见之也,怨嗟之声陛下不得而闻之也。
天出灾异,自淮以南飞蝗蔽天,以告陛下耳。
守令之间,岂无一人密县中牟者乎?
臣愿陛下严戒监司守令,有贪墨残民者,必罚无赦,是应天以实也。
星变数见,臣又请以《春秋》明之。
谨按鲁文公十四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刘向以为君臣乱于朝,政令亏于外,则上浊三光之精,五星赢缩变色逆行,甚则为孛。
北斗人君象,孛星乱臣类也。
中国既乱,夷狄并侵,兵革纵横之应也。
鲁昭十七年,有星孛入于太辰,刘向以为时楚强,宋、卫、陈、郑皆附之,此孛彗流灾所及之效也。
鲁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入于东方董仲舒刘向以为其后楚灭陈之应。
春秋星变,皆以夷狄中国也。
今年正月壬辰其日岁旦风从乾位来,风为号令,乃号令不时之沴。
戊午雪,阴盛阳微之沴。
三月丙申,日有背气仰瓦雨雹
癸卯夜月入大微
己酉,日复有背气
丁巳立夏,其日风从艮位来。
五月癸卯夏至,风亦从艮位来。
皆与正月壬辰同占。
七月丙申太白经天,法曰昼见午上星家去日四十七度差远,故见。
臣谓不然,《易》曰「日中见斗」,岂谓去日远也?
入氐。
壬寅夜,月掩垒壁阵星,又流星天市
癸卯夜月入羽林军
乙巳,日左有珥。
丙午夜,汉星出天市
癸丑夜流星织女,又月犯井。
丙辰夜流星辇道
此皆《春秋》之所畏也。
又如六月庚寅朔,日有食之,此又变之大者
谨按隐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其后戎执天子之使。
庄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宿在毕,主边兵夷狄象,后狄灭邢、卫。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时戎侵曹。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后狄伐邢,徐取舒,楚灭弦。
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后楚伐郑,狄灭温,楚伐黄。
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时楚灭黄,狄侵卫、郑。
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后秦晋侯,楚败徐于娄林。
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楚灭江灭六。
文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楚灭舒
宣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楚庄遂强诸夏观兵周室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后楚灭萧、成。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后楚灭舒、庸。
襄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比食又既,象阳将绝,夷狄主上国之象也,楚子果从诸侯伐郑。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八年之间,日食七作,祸乱将重起。
昭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后楚灭陈、灭蔡。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时吴灭徐,楚围蔡。
定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后楚灭顿,吴败越。
定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周室大坏,夷狄诸夏之象也。
明年中国诸侯从楚围蔡,以楚为京师
由是推之,日食皆为夷狄中国之应也。
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书日食星变之旨,躬行宋景一言之善,以应天可也
臣伏圣训,曰:「意者政令多有所阙,赏罚或至不当」。
有以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而修政事以恭御厥罚也。
臣又请以《春秋》明之。
谨按鲁昭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士文伯晋侯曰:「不善政之谓也。
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谴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天变系于政令之阙也明矣。
鲁庄元年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啖氏云:「王宠篡逆以黩三纲不能法天正道故去天』字以贬之」。
斯言当矣。
夫圣王砺世之术,惟赏罚而已,赏当功锡命一人万邦怀,若《师》之九二是也
若宜罚而赏,则篡弑乱臣贼子接迹而起矣,然则去「天」字以贬之,以明赏罚天之公理也。
天变系于赏罚不当也明矣。
政令之阙有十:监司牧守数易,一也;
州县差役不公,二也;
孤寒困于举将,三也;
吏员太冗,四也;
任子太滥,五也;
朝令夕改,六也;
衣服无章,七也;
狱讼多冤,八也;
酷吏残民,九也;
部胥阨塞衣冠,十也。
至如赏罚不当,殆有甚焉。
近日宿州诸将,臣窃谓赏太重、罚太轻。
太祖皇帝亲征晋阳北戎来援,太祖何继筠精骑数千拒之石岭关斩首千馀级,其后遂平并州
其功可谓大矣,止拜建武军节度而已
李汉超太祖李重进关南之功亦大矣,及卒,太宗皇帝止赠太尉忠武军节度而已
宿州之役,比之晋阳、关南之功,不啻牛之一毛,而诸侯超拜官爵,加继筠汉超数等,有如平北虏、恢复中原不知何以赏之
周世宗屡为刘旻所败,遂大燕将士,斩败将何徽、樊爱能等七十馀人军威大震,果败高平,取淮南,定三关
一日戮将七十,岂复有将可用?
世宗终能恢复如此得非巽懦者去则勇敢者出耶!
太祖初有天下,尝谓:「唐庄宗姑息将士,朕则不然惟有剑耳」。
诸将股栗
削平僭乱,捷如破竹
自靖板荡,将四十年,国势不竞日就多靡,宁有他哉,罚不必行,将不用命
近者宿州之败,士死于敌及为庸将所误而死者数千人积尸如丘,馀胔满野
误国败军之将,乃以宿州所得之金厚赂权贵,巧为游说自解偃然安处善地而戮不加焉。
籍没不行诛戮不加上天见变,昭然甚明。
陛下信赏必罚,以太祖为法
号令将士,以五代为戒
断然必行,正心诚意,以应天可也
臣伏圣训,曰:「朕虽侧身求应以实,卿等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务塞灾异之原,称朕寅畏之意」。
臣又有以陛下遇灾而惧畏天戒之切,而去华务实求实言以自儆也。
臣又请以《春秋》明之。
谨按鲁庄七年四月辛卯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刘向以为天垂象以视下,将欲人君防患远害,非以自全安也
人君贤明之才,畏天威命,若高宗祖己成王金縢改过修政,立信布德存亡继绝修废举逸裁什一之税,复三日之役,节用俭服,以惠百姓,则诸侯怀德士民归仁灾消福兴矣。
呜呼之言可谓深切著明,求应以实者也!
人君如堂,人臣如陛。
堂岌乎其高,其情与下辽绝,固难以喻;
陛隤乎其卑,其情与上辽绝,固难以通。
上下之情不合也,其患有十焉,上之患七,下之患三:愎谏以拒人,饰辞文过作威临下,恃智以衒物,矜慧以取胜自广以狭人,耻过以作非,君之患也。
便辟善柔便佞,臣之患也。
愎谏以拒人,晋惠是也
饰辞文过文皇是也
作威临下汉宣是也
恃智以衒物,德宗是也
矜慧以取胜显宗是也
自广以狭人,汉武是也
耻过而作非,灵帝是也
人主有一于此,则便辟之臣进矣,善柔之臣进矣,便佞之臣进矣。
便辟之臣进,衣冠逢迎也;
善柔之臣进,俯仰皆媚悦也
便佞之臣进,语言捷给也。
如此而欲臣下各思革正积弊,勿徇佞私,是犹植曲木而望其影之直也,不亦难乎?
自古听言纳谏莫若
恶直丑正莫如
明四目,辟四门,达四聪,虽有共、鲧不能塞也。
梅伯,剖直臣比干,虽有关龙逢三人不能救也。
秦二世赵高腹心刘、项横行不得闻;
汉成帝王章,王氏移鼎不得闻;
灵帝陈蕃天下横溃不得闻;
梁武朱异贼臣斩关不得闻;
隋炀帝虞世基李密称帝不得闻;
唐明皇张九龄安、史胎祸而不得闻。
陛下即位以来号召逐客,时与臣同召者,张焘辛次膺王大宝王十朋
已去矣,次膺去矣,十朋去矣,大宝行将又去,惟臣在耳
今臣复以瞽言妄发,是臣又将去也。
人臣上书激切不能人主意,一激切则近讪谤
辛甲七十五谏,刘安世胡宗愈二十四章,谏者不餍其黩,而听者不厌其烦
今言一出而亟迁,疏朝奏而夕罢,言者不得尽其意,闻者莫不骇其迁。
张震王十朋之去,士莫不扼掔结舌以言为讳,而欲塞灾异之源,称寅畏之意,臣知其必不能也。
臣愿陛下熟观《春秋》之旨,亟改前日之弊,推诚务实应天可也
臣伏圣训曰:「劄与侍从台谏两省照会,仍依今月十五日已降指挥,各条其时阙失奏闻」。
臣终有以见陛下至诚忧灾,思闻时政阙失惕厉以自改也。
臣闻之《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传》曰:「命百官箴,箴王阙失」。
夫古之圣帝明王衮职不云无阙,而欲补其阙。
王政不云无阙,而欲箴其阙。
大哉言乎,此亦陛下阙失之意也!
臣终请以《春秋》明之。
谨按鲁庄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明年三筑台,圣人书以恶之,谓其不畏天戒劳民也。
今天变屡见,而土木之役踵相蹑怨讟嗷嗷,口众我寡,台谏不敢指陈侍从不敢睥睨陛下居渊涓蠖密之中,必不尽知也。
陛下天资仁俭岂肯知而不戒耶?
臣又闻道路之言诸军阴遣悍卒白昼市井捉人,手执挺以度人长短有及则者即三数拥入军中,谓之拖军。
怨愤之声,所不忍闻,士民相戒,不敢入市
辇毂之下,有此冤抑,况千万里之外乎?
臣又闻陛下即位之初,大赦天下文臣承务郎以上各转一官,斯言一传天下鼓舞
今乃以一人之言,格二百员朝请大夫转行之命。
夫议赦之日,知其太滥,削之可也,勿许转行可也
大赦已行,方以为滥而格之,失大信天下,复有大于此者乎?
《传》曰:「主贤臣直」。
《语》曰:「邦有道危言危行
无道危行言孙」。
夫非主之圣则不容直,非邦有道则言不敢危,惟陛下上法留意裁择(《胡澹庵先生文集》卷七。又见《宋史》卷三七四《胡铨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
「劄」下原有「典」字,据文意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