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请止北伐以待天变 宋 · 王之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五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四、《宋史》卷三七二《王之望传》、《楚纪》卷三一
闻人主之论兵将相不同
虚实,量彼己运奇正之略,定攻守之计,法令脩明威信兼举,使士卒用命,常畏我而侮敌,此将帅之事也。
时变之宜,讲自治之术,选授将帅明信赏罚,收群策,用善谋,而不惑于是同异之际,此宰相之任也。
人主不然,惟奉承天意而已
《乾》之九五曰:「圣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奉天时」。
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人主之道也。
春秋》书王,或曰天王或曰天子,必系王以天者,言王者行事必当禀之于天。
是以传称帝尧,曰「惟天为大,惟则之」;
诗》称文王,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天下之事,未有违天而能济者,况于兵邪!
皋陶曰「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此之谓也。
自用兵来,或战或和,或攻或守,论议多矣,亦有以天意陛下之者乎?
国无小大逆天则危;
兵无强弱顺天则捷。
是故帝王之兵,必观天意
汤誓》曰:「夏王有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汤诰》曰「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
武王伐商,作《泰誓》曰:「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又曰:「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今商王受自绝于天,尔奉予一人行天之罚」。
汤武而攻决胜何疑,而犹必察天,天意顺矣然后敢举。
人知汤武之师为不可敌,而不知所以然者,天实与之也。
天之所与,孰能抗之?
故《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汉高祖起于匹夫,身灭秦、项,宜其以威武自任,然常曰:「吾以三尺剑天下岂非天哉」!
其征冒顿上天见异月晕七重高祖不悟,困于平城者七日。
高帝天意所在终身不议匈奴汉业遂安
武帝王恢之谋,伏三十万众于马邑以致单于单于入塞百里,几为汉获。
雁门巡边,卒与敌遇,于亭下,单于攻亭得之,知汉有谋,亟遁而免,曰:「吾之得尉,天也」。
以为天王
唐庄宗晋王时,讨张文礼镇州契丹救之,晋败其师于新晋。
是岁沙河冰薄,敌皆陷溺天大雨雪人马多死,阿保指天而言曰:「天未使我至此」。
乃引而去。
以此观之,一彼一此,或胜或负,事之成不成,罔有不由于天者。
周世宗南征北伐威震海内兵不血刃略取三关,方乘破竹之势,谓幽燕不日可得,人谋善矣,而事竟不就。
太祖御极深达天意,虽悉平诸国,而终置北敌于度外,非智勇不足也。
太宗太原之克,进讨幽蓟失利而归,敌始有轻中国心。
至真宗时,遂倾国入寇,为澶渊之役。
是时承平既久,武备不脩,敌势盛强,中外震恐,而天发一矢,毙其酋帅,岂人力也哉
臣请以天意今日之事。
自靖以后神州陆沈大驾南巡三十馀年矣,谁不欲报父兄之雠,复祖宗之土?
以光皇帝圣武当天乐推之初,徘徊淮泗间,不忍南渡久之驯致维扬之败。
于是始幸江表,立中兴之基,曷尝一日中原哉,势未可也
敌人百胜之强,穷其兵力,欲包举南夏,而屯聚之众,屡剉于我,卒不得已而受盟。
是非爱我存全之也,亦势有所不能耳。
臣窃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矣,未易相兼
我之不可绝淮而北,犹敌之不能越江而南也。
东昏时,渐有败盟之端,未几自毙
敌帅凶悖决意并吞,气凌风云,众如山海,较其强弱,可为寒心
然欲取蜀,则困于散关
欲涉汉,则败于襄阳
渡江,则折于采石
衅起萧墙一夕灰烬,敌之南侵,其祸如此
我师数十万,东西并举岂不可以制敌?
疆圉粗安,图攻取则必衄。
川陕之师歼于德顺江淮之众溃于符离,我之北伐,其祸又如此
敌之克我也,固无先胜之谋;
我之破敌也,亦非素定之策。
皆其自败,事出偶然,若有鬼神阴制其变。
无他,殆皇天之意不与其相侵轶也。
文臣张浚一世所宗,武臣吴璘,诸将莫及其所谋画未必皆非,卒至于几成而坏,亦可以言天矣。
天意既尔陛下得不奉承之乎?
然臣所谓奉承天意者,不必曰与敌和也
不和不在我,胡可必乎?
为今之计不和不战,自守而已
战攻之力以自守何患不固
自守而固,然后随机制变,择利而应之。
可战则战,战无不克,可和则和,和无不久,恶所往而不善
岂欲汲汲求合于敌,以偷岁月安哉
或曰:「如此,则中原何时而复邪」?
臣曰:孟子有云:「成功则天,彊为善而已」。
人称祈天永命则天固有可回之理。
陛下诚能修德动天天心悔祸何患恢复之无时?
苟非其时不可为也。
唐太宗受禅之初,颉利将百万众卒渭上,帝以六骑逆折其锋而与之盟,谓萧瑀曰:「突厥众而不整可汗水西,而酋帅皆来谒我。
我若醉而缚之,设伏于前,以大军其后,取之如反掌耳。
顾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一与敌校,杀伤必多。
彼败未及亡,惧而脩德,与我为怨,其可当邪」?
后闻盛夏降霜赤气满野五日并出三月连明以为天亡之兆,遂命李靖等讨之。
捷书踵至,帝谓群臣曰:「往国家初定太上皇跪而臣之。
朕常痛心疾首刷耻天下
今天诱诸将,所向辄克,朕其遂有成功乎」!
俄而俘颉利以献,斥境至于大漠
初,敌至渭上,有可攻之势,帝务安静,纵之使还;
待其天怒恶稔,乃一举而灭之。
时贞观已四年,帝即位五稔矣。
陛下英明睿断无愧太宗,而仁孝恭俭过之,实皇天之所眷佑
厉精尝胆要之持久之诚,贞观之功不难致也,何迟数年而急于进取,以失万全之利哉!
虽然唐太宗未足陛下道也。
臣请言舜禹之事。
有苗弗率,舜咨徂征誓师以行,而苗民逆命
益赞于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满招损,谦受益天道
帝耕历山,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慄,瞽亦允若
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拜昌言曰:「俞」。
班师振旅
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苗民逆命也,伯益赞禹不曰济师不曰讲武,而远引天道,又称舜事瞽瞍以至和而感于神明,其说颇类迂阔
然禹拜昌言而为之振旅,舜敷文德而寝其徂征七旬之间,有苗自格,天道可信,其效如此
仰惟陛下父舜子,孝慈交洽,光于有虞万万。
日者强邻肆扰赫然兴师,则有苗弗率,徂征之意也。
文武大臣宣其忠力,奋兵致讨,则伯禹誓师之举也。
时事不利,敌猖獗,则苗民逆命之比。
当此之时,在朝廷之臣若有能如伯益赞禹者,则大臣当法伯禹之义,受其昌言
陛下当师虞舜之仁,修其文德
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将相一心中外辑睦导迎善气以致至和之感,彼区区之敌,焉有不格者乎?
不格可知,但吾先为不可胜以待敌可胜,则在我者固已有泰山之安矣,陛下复何疑乎?
臣蒙圣知,再尘法从,亲逢不世之主。
皋陶益、稷所以者,不敢不陈黼座之前
陛下采其千虑之愚而审处之,天下幸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