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守唐邓方略隆兴元年 南宋 · 虞允文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五、《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三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八
臣比准金字牌递,御前封降到三省枢密院劄子奉圣旨令臣同赵撙王宣计议将来虏人侵犯唐、邓,合作如何备禦条具闻奏
契勘襄阳吴楚上流襟喉之地,而唐、邓二郡实襄汉之藩篱
不敢引古为辞,姑以近事證之。
绍兴议和之时,割此二州遗虏襄阳疆封才数十里,无一山一水一城一池之限。
至三十一年逆亮叛盟,刘萼之兵出唐、邓,官军一战之地,一旦便自光、化顺流我军襄阳城下。
是时亮之意不在襄汉,但分兵为犄角相持之势。
会亮死,引兵去,唐、邓之民开门以纳官军遂能复此二郡,为上游藩篱,此天也。
入寇之路虽云不一,如蔡之确山径出比阳,汝之鸦路径出南阳,嵩之舡平、商号之峡口径出内乡
然自颍昌以至襄郏,今为虏之家计,自襄郏至方城,实虏入寇大路
唐州抚城又无积粮,赵撙不得已湖阳之壕,一以备虏骑冲突,一以就仓底之粮。
湖阳无城可保,壕又浅隘,非与虏相持必守之地。
赵撙唐城坚高,与邓州之城表里相为蔽援,又泌河可以舟运直至唐城之下。
城中既有储积官军有粮可食,有城可保,家计固而诸军之心亦固矣。
若虏自襄县来窥我邓、唐,不独粮道回远,又以人力车乘而运,则馈饟之给视我为艰。
若以少兵而至,必不能进攻吾城官军之守城者可坚壁不战,以待援兵之至。
湖阳大兵进可为唐城之援,荆南之军出新野南阳而与之合,则虏腹背受敌旷日相持,虏粮尽力屈引兵而却,岂不为官军追袭之利也?
或曰虏兵之来,他路错出不止于唐、邓,而不思二城坚守,我之官合势持重而不战,胜负未分,虏敢从他路径襄阳城下,万无此理也。
况他路险隘去处,各分偏师以保之,缓急又遣神劲弩手为之助,而全吾大军之力,因地以致敌。
敌至而不能与我速战,我之轻兵忠义兵又抄绝其粮道,敌岂能久留以与我必争此二城
使争而得之不知何以为必守之计也。
驻兵六七万以上则无粮以自给,若三二万人官军谈笑破之矣。
士大夫之忧但以或弃二郡,虏得以家计积兵积粮,婴城自固一旦窃发襄阳之城未必可保尔。
二郡之粮,以臣观之,今自以往不烦诸将之忧。
试以去年春及今年春较之,已有明效,可释群心之疑。
臣尝检照案踏,去年调兵二万人唐州应敌不过旬日间而起七郡之夫运粮诸军纷纷,犹曰乏食
今春以二万兵城唐,积二十五万工,前后踰月,诸军饱食之馀,尚有三万馀硕见在,盖措置水运陆运有间矣。
虽虏之来路未可前料,而兵之机权亦难执一至于形势所在,有兵以禦贼,有城以保兵,又有粮以给兵之食,皆足以为守唐、邓之根本也。
赵撙王宣各具到守禦之策,与臣之说大抵相类,谨具进呈
欲望睿慈采臣今来所奏,更赐详酌,以方略授诸将,俾得以悉力奉行不致误事
伏候睿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