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古经跋 南宋 · 李焘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三、《经义考》卷二九、《古周易》(通志堂刊本)
右《周易古经》八篇,并吕氏、晁氏《后记》各一篇。谨案元丰五年正悯吕公微仲始釐析王辅嗣篇第,别定为十有二,如刘歆《六艺略》首所列施、孟、梁丘三家者,刻板置成都学宫,于文字句读初无增损。建中靖国元年,景迂晁生以道又辑诸家异同,或断以己意,有增有损,篇第则仿费长翁未解、辅嗣未注以前旧本,独并十二为八耳。吕、晁各出所见,初不相祖述,亦犹李敏仲与王子雍殊隔而传《易》、《书》、《诗》、《礼》,其指归则暗合。学者必贵自得大抵若此。吕氏于《卦》、《爻》、《彖》、《象》、《系辞》并分上下,自《咸》以后为《下经》、《下彖》、《下象》,自八卦成列以后为《下系》,而《文言》乃次《下系》。晁氏俱不分上下,更以《文言》先《系辞》,馀同吕氏。今八篇次第实从晁氏,总名《周易古经》则从吕氏,若晁氏但名《古周易》也。或疑孔子有因爻辞而申言之,若无所损益于其辞之义者甚众,盖合而观之也。若别而观之,殆无可疑。故读书必别其合者,合其别者,一合一别,则其义过半具前矣。晁氏专主北学,凡故训多取许叔重《说文解字》、陆德明《音义》,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及本朝王昭素、胡翼之、黄聱隅辈所论,亦时采掇,嘉祐以后独否。朋友相与讲习,自能辨其失得云。眉丹棱李焘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