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语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六、《九华集》卷二二
万世无弊之谓道,诚身以道之谓圣,惟圣有作之谓经。
非道不立,道非圣不明,圣非经是无以为教也。
圣与道与经名之则三,而复通则一。
呜呼,其亦可谓重哉!
自大道世衰,圣言不作众说互起,遂使圣人之经句无完说,穿穴駮乱,其去亡几矣。
此非经之昧,传经者之言务为天下裂,本训奥义郁郁而不伸之过也。
六经之作,夫子所以载道
独《论语》之作,门人所以夫子道者
世儒不学夫子则已,如学之,必无不不遍以求斯道,以穷夫六籍之奥,未有不由此书也。
所谓管辖六经云者,其以此哉!
然自汉以来老师巨儒发明大义,欲究讹舛用心于此,人百其说矣。
始以注解笺传不足,则有训释义疏
训释义疏不足,则有辩拾遗
童而习之,耄而终之,其说不同,其欲明经一也。
专门传授,习鲁章句自龚氏,齐章句自王氏,古文章句自张氏,凡篇之增者二,字之异者四百而已
其名不同,而其实则一也。
然而是书,夫子所历者,非止一国也,故言非一时
指事者非答一人也,故举非一事,揆于道则其致一而已矣。
而后世之耳目遑遑于此惑乱而不昭,此何由也?
其弊出于众君子异论支离荡佚不究圣秘,辩于前则攻于后,入于彼则出于此以是欲鸣于天下取信后世
呜呼,其果可信矣乎
虽吾亦未之信也。
无他其所见也杂博,故其择也无禁不以道心明,不以公心辩。
传曰:「明明
蔽其明者不见植木」。
物欲是非蔽其虑,矧曰能穷理乎?
圣言犹大海也,诸儒言经犹以器测海也。
故世笺传穷经,而经益不可穷;
寻丈测海,而海亦不可测
诸儒奈何嚣嚣乎?
然则是经终不可穷耶?
曰:奚而可也
君子以理详之,以心约之。
惟心之一,故思之深。
思之深,故得之精。
得之精,故守之坚。
然后一趣圣意庶乎不悖也。
盖自宋兴,二三大儒知经之自者,亦尝是正其缪,论著其说,足以汉唐末流,而更晋魏之蠹植矣,惟其能以理详,以心得故也。
虽然君子于此反复而择之,平心而察之,君子犹有憾焉。
窥其词于圣人之词,未必无合也,吾其可复言乎?
穷其意于圣人之意,未必皆合也,吾其可无言乎?
故略其词之所以可,又穷其意之所未可,论于斯,以备一家之载焉。
非好胜也,好辩也,有不可已也。
好事君子其详之。
绍兴壬申九华子序。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
惟其时中,心则纵而矩不踰也;
惟其无忌惮,则所以纵心者,乃其所以踰矩也。
故君子之尽道也,其始求其不踰矩而后纵心,既纵心而后不踰矩
乃若老庄不踰矩也,专于纵心而已矣,所谓无忌惮者也。
虽然孔子七十而纵心纵心何晚也?
夫子自谓其道十年一加进,故自志学而至纵心,益老而益妙,盖其中审,安之乐之而后敢纵之也。
岂若蒙庄之徒放荡其心而孟浪其行也?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回于吾言,非求不违也,相视莫逆于心,吾求其违而不得也
所谓于吾言无所不说者以此
君子不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君子之道,岂专于形而下哉?
将亦上达而已矣。
故虽欲器之,不可得而器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之学也,可以思而不可以徒思。
惟其不明则不思,惟其徒思则思或至于难也。
譬若井然不能不汲,群汲则日竭,不汲则日废也。
人何能使群汲之而不竭不汲不废也欤
汲之亦必有道矣,盖君子思出于不思所思正而无邪也。
彼徒学而不思,是井之不汲者也,是亦废而已矣。
吾见殆与罔之病,难乎其免也。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辞而辟之者所谓攻也,攻之甚,逃墨归于杨,逃杨归于儒。
知之为知之,不知不知
知之为知之,此出于性之所自能也;
不知而为知,此强其性之所不能也。
故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此必夫子在位之时也,不然何自以施于有政答人乎?
或人盖问孔子为政于此何为也,是以迹而求夫子者。
夫子答曰不然为政固有本,孝友施于政也。
立政也,所谓身立则政立矣。
岂吾身之外有政乎?
彼鲁之君乃以事为政,而忘其身。
政本不治未有甚于此时者。
始于桓之贼兄,襄仲夺嫡,而剧于三桓之乱鲁,政扰扰至是,岂天之祸鲁矣乎
抑鲁亡孝友而自祸也?
孔子以孝为政者,凡欲正诸也。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神不歆非类,其何祝之有?
季氏使闵子骞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当是时也,政在季氏意必有以季氏意而闵子者,使为己私邑耳。
闵子逆折之曰:「善为我辞焉」。
冉有季氏聚敛附益之而不肯去,闵子虚位之而不肯来,均孔门也,而贤不肖乃尔相绝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传曰:命仁者命其成质,非语其运之变,名之也。
故仁之质有成名,而运之遭有吉有凶。
夫子之叹斯人者,仁之质也,亡之而有斯疾也,命之遭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趋舍之笃者众人也,众人中役乎物,则重在物;
贤者不以物役中,则重在中
孟子曰:「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未有与物交而不为物引者也。
独笃道而静者不然,内无我,外无物物我既融,其守全,其欲寡。
彼其安于陋巷也,犹华屋也;
彼其箪瓢也,犹其鼎烹也。
其奚不乐之有?
或曰:「回不达则不忧,达则奈何」?
曰:「回在陋巷,既不以为忧,虽达而受天下不以为泰也」。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韩退之曰:「性之品有三」。
吾谓性之本一也,复则正,荡则流,未尝有尧桀之分也,其品何从而三乎?
夫子复有上下中人之说,是独何也?
此固才高下之辨,所以见其人之可否也。
上焉者弗可强,可以语上者,中人以上而已矣。
司马牛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君子孔子以不忧不惧答之。
及其既忧,子夏则又以何患兄弟答之,是独何欤?
孔子子夏知牛者,畏祸浅中之人也。
牛,宋魋之弟犁耕也。
以魋之故,犁耕致其邑而奔齐,已而奔吴,牛之忧惧无能如此孔子告之曰:「汝内省而不病乎,虽有魋,何足忧也」?
子夏告之曰:「汝待人恭敬如同兄弟,虽无魋,何足患也」?
子张问明。
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巳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巳矣」。
水之源,源者浸润之起也,而江河之患至于不障。
病之淫,淫者肤受之始也,而骨髓之殆至于不治
巧于谮愬者似之矣,而谮愬不免君子,而君子不行,何也?
曰:是其中无浅暗之病也。
众人之病,暗为蔽,浅为蔽,于谮愬移人而人竟不自知者,以其渐且微也。
君子务明而远,则交乎一语而察矣,凡蔽我者尽故也。
书》云「视远惟明」。
孰有视远而不明乎?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人生而死,吾知其常;
人而无信,吾不知可也
昔者大饥文公问箕郑曰:「救饥何以」?
对曰:「以信」。
人情权之,疗饥必以食也,今不言食而言信何预救饥
箕郑之辞不已迂乎?
盖郑之意为饥之甚,则晋国要其有死者
若无信,则遂无以为国也。
孔子去食存信之义也。
行之以忠。
此谓忠恕之忠也。
孔子曰:「师也过」。
所谓过者,意子张喜为绝物之行也欤
为政绝物,则必有不忠者矣。
如以忠行之,则为政之仁莫大于是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韩退之所谓某能是,是足矣以为良人善人矣。
君子成人之美如此
某能是,其人不足称也;
某能是,其智不足称也。
小人败人之美如此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言之不怍,则行之也难,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不然其怍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