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论行仁义 南宋 · 王师愈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八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五一
闻天阴阳而行四时,地以柔刚而成万物圣人仁义治天下。
仁义者,天下之表、政治枢要也。
之而为盛帝,躬行之而显王
自周之衰,此道不明,虽五霸假之足以诸侯已不足观也。
逮至战国权谋功利之说愈炽孟轲慨然以回狂澜己任深明仁义之道,历说列国之君,其理坦然易行。
列国之君罔克知之,卒不复唐虞三代之治。
吁,可惜哉!
猗欤唐太宗之为君乎,贞观之初阅武甲仗,乃谓房玄龄曰:「炀帝岂无甲兵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群下怨叛,故宜识此心」。
太宗仁义之可仗,固已久矣
其后魏徵论治得失约之仁义,盖乘太宗之明而启迪之,故其言为易合。
当时封伦虽以秦任法律、汉杂霸道为对,宜乎太宗力排而固却之也。
及观其与侍臣语,以谓仁义灾害不生,又谓斯须懈惰去之已远,终则有饮食资身之喻。
自非深知仁义有益于治道者,孰能语此?
惟其深知之,故能力行之。
数年之后海内乂安,屡致丰登斗米三四钱,则阴阳和矣。
无复盗贼,几致刑措,则风俗醇矣。
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沧海,旅粮不赍,取给于道,则民物富庶矣。
突厥酋长带刀入卫,高丽诸国遣子入学
远夷宾服矣。
太宗亲见其盛,自谓魏徵劝我仁义之效,诚非浮誇以欺天下后世也。
噫!
三代以来,以仁义致治者,其唯唐之太宗乎!
孟轲氏殁,以仁义告其君者,其唯唐之魏徵乎!
神圣之君,诚能远慕太宗,是亦太宗而已矣;
尽忠之臣,诚能魏徵为法,是亦魏徵而已矣。
可不勉之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