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上寿皇乞留张栻韩玉1171年3月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九、《诚斋集》卷六二、《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九三、道光《绵竹县志》卷二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闻人主无职事,进君子,退小人,此人主职事也。
昔者舜之功亦多矣,而传独以举十六相、去四凶为舜之大功
鲁平公非不贤矣,而后世乃以信臧仓、疑孟子平公之恨。
人主职事,岂复有大于进退贤否者乎?
恭惟皇帝陛下治功不振大忧,以国势不强大耻
比年以来选置宰相更易百官,凡负天下之望称士林之秀者,陛下朝取一人,夕取一人,罗而致之朝廷之上,山林之士几无遗矣。
庆历元祐之盛,殆不过此。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臣切观近日之一二事,而私忧陛下之变于初也。
臣窃见左司郎中张栻,有文武之材,有经济之学,盖其父浚教养成就之者三十年,以为陛下一日之用。
陛下知之亦十年矣,陛下试之亦屡更烦使矣,寘之都司,处之讲筵陛下骎骎用之矣。
天下拭目而观,非观朝廷也,观也。
平生之学,天下恐其负所学;
圣主之知,天下恐其负所知
自立以来凛凛自奋
其在都司有所不知知无不为
其在讲筵,有所不言,言无不尽
天下不以为之贤,而以为陛下之圣。
盖身贤非贤,而用贤者为明;
能言非难,而听言者为圣。
且如前日枢臣张说之除,在廷之臣无一敢言,独言之,人皆以为成命之难回,而陛下即为之改命
是时天颜之喜,圣语之褒,行路之人皆能言之,以为舍己从人成汤改过不吝陛下兼而有之
一旦夜半出命,逐之远郡民言相惊,以为朝廷之逐张栻,是为张说报仇也。
以为不然
陛下如恶其人,必不听其言;
陛下既听其言,必不恶其人。
天下之人难以户晓,此意未必出于陛下而此独归陛下,此臣所以不胜其愤,而为陛下一言也。
至于人如韩玉者,士论籍籍,谓其人狼子野心工于诞谩,深于险贼
陛下恢复之志,推豁达之度,使功使过,不疑不贰,故如玉者亦偶得备使令于前。
小人不知圣恩之深,阴怀两端之志。
大奸大恶之状,台臣既言之矣。
独闻士大夫之间,有书与知识,云不胜秋风鲈鱼之思,识者闻之,莫不寒心
陈平背楚归汉,终为汉之用;
侯景背魏归梁,终不为梁之福。
今之待,幸其有陈平之用,而不察其有侯景之诈,岂不危哉?
台谏者古之法官盖天子之耳目朝廷纪纲也。
宰臣闻其有言,则狼狈而出府;
大将闻其有言,则奔走释兵
非畏台谏也,畏国法也。
台臣之言至于七八矣,而顽然坐曹不以为意,是无国法也。
法存则国安,法亡则国危
他日万一有奸雄焉,其谁肯陛下言之?
借使言之,其谁畏之?
议者皆曰陛下逐一君子彼其易,而去一小人如此其难,陛下何以得此声哉!
此臣所以不胜其愤而为陛下一言之也。
大抵小人之言,不可听也。
君子小人以为党,排小人小人以为奸。
臣闻昔者孔戣之去,韩愈上书留之,唐帝不以为党;
张汤之奸,李息畏祸不言汲黯以为责。
臣虽无汲黯见责不敢不发韩玉之奸。
臣知陛下不罪谏臣过于唐帝,不敢不留张栻之去。
刘向曰:「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
汉成帝之为也,陛下之圣必不为此,但恐言之而利害不明,谏之而忠诚不切不足以感动圣心尔。
臣愿陛下沛然改命,留其所当留,去其所当去,朝廷轻重在此一举
区区献忠不胜万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